-
-
·值萬古綱常,先立定自家地步;做兩間事業,先推開物我藩籬。
-
·試點檢終日說話,有幾句恰好底,便見所養。
-
·審勢量力,固智者事,然理所當為而值可為之地,圣人必做一番,計不得成敗。如圍成不克,何
-
·蘭以火而香,亦以火而滅;膏以火而明,亦以火而竭;炮以火而聲,亦以火而泄。陰者所以存
-
·人只認得“義命”兩字真,隨事隨時在這邊體認,果得趣味,一生受用不了。
-
·稱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稱人之惡,我有一惡,又何毀焉?
-
·士君子要養心氣,心氣一衰,天下萬事分毫做不得。冉有只是個心氣不足。
-
·造物之氣有十:有中氣,有純氣,有雜氣,有戾氣,有似氣,有大氣,有細氣,有閑氣,有變氣,有常
-
·多學而識,原是中人以下一種學問。故夫子自言“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教子張
-
·毫厘之輕,斤鈞之所藉以為重者也;合勺之微,斛斗之所賴以多者也;分寸之短,丈尺之所需
-
·天地之氣化生于不齊而死于齊,故萬物參差,萬事雜糅,勢固然耳。天地亦主張不得。
-
·事不關系都歇過,到關系時悔之何及?事幸不敗都饒過,到敗事時懲之何益?是以君子不忽小,
-
·天道漸則生,躐則殺。陰陽之氣皆以漸,故萬物長養而百化昌遂。冬燠則生氣散,夏寒則生氣
-
·戰國是個殘酷底氣運、巧偽底世道。君非富強之術不講,臣非功利之策不行。六合正氣獨鐘
-
·不知天地觀四時,不知四時觀萬物。四時分成是四截,總是一氣呼吸。譬如釜水寒溫熱涼,隨
-
·避嫌者,尋嫌者也;自辨者,自誣者也。心事重門洞達,略不回邪,行事八窗玲瓏,毫無遮障,則
-
·為惡再沒個勉強底,為善再沒個自然底。學者勘破此念頭,寧不愧奮?
-
·文姜與弒桓公,武后滅唐子孫,更其國廟,此二婦者,皆國賊也,而祔葬于墓,祔祭于廟,禮法安
-
·“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水明而
-
·正學不明,聰明才辨之士各枝葉其一隅之見以成一家之說,而道始千歧百徑矣。豈無各得?終
-
·“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靜則凝重
-
·善處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得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失?不惟帝王為
-
·作“焉能為有無”底人,以之居鄉,盡可容得。只是受一命之寄,便是曠一命之官;在一日之
-
·圣人低昂氣化,挽回事勢,如調劑氣血,損其侈不益其強,補其虛不甚其弱,要歸于平而已。不
-
·兒女輩常著他拳拳曲曲,緊緊恰恰,動必有畏,言必有驚,到自專時,尚不可知。若使之快意適
-
·從政自有個大體,大體既立,則小節雖有抵牾,當別作張弛,以輔吾大體之所未備,不可便改弦
-
·宇內有三權:天之權曰禍福,人君之權曰刑賞,天下之權曰褒貶。禍福不爽,曰天道之清平,有
-
·心無留言,言無擇人,雖露肺肝,君子不取也。彼固自以為光明矣,君子何嘗不光明?自不輕言,
-
·鄉原是似不是偽,孟子也只定他個“似”字。今人卻把“似”字作“偽”字看,不惟欠確,且
-
·熱鬧中,空老了多少豪杰;閑淡滋味,惟圣賢嘗得出。及當熱鬧時,也只以這閑淡心應之。天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
-
·君子之于事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于言也,語乎其所不得不語,默乎其所
-
·作一節之士,也在成章,不成章便是“苗而不秀”。
-
·某嘗入一富室,見四海奇珍山積,曰:“某物予取諸蜀,某物予取諸越,不遠數千里,積數十年以
-
·水,質也,以萬物為用;火,氣也,以萬物為體。及其化也,同歸于無跡。水性徐,火性疾,故水
-
·業有不得不廢時,至于德,則自有知以至無知時,不可一息斷進修之功也。
-
·人未有洗面而不閉目,撮紅而不慮手者,此猶愛小體也。人未有過檐滴而不疾走,踐泥涂而不
-
·“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此是千古嚴師。“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此是千古嚴刑。
-
·人皆知異端之害道,而不知儒者之言亦害道也。見理不明,似是而非,或騁浮詞以亂真,或執偏
-
·圣人做出來都是德性,賢人做出來都是氣質,眾人做出來都是習俗,小人做出來都是私欲。
-
·渾身都遮蓋得,惟有面目不可掩,面目者,心之證也。即有厚貌者,卒然難做預備,不覺心中事
-
·莊列見得道理原著不得人為,故一向不盡人事,不知一任自然,成甚世界?圣人明知自然,卻把
-
·士君子作人,事事時時只要個用心。一事不從心中出,便是亂舉動;一刻心不在腔子里,便是
-
·只一條線把緊,要機括提掇得醒,滿眼景物都生色,到處鬼神都響應。
-
·或問:圣人有可克之己否?曰:惟堯、舜、文王、周、孔無己可克,其余圣人都有。己任是伊尹
-
·手容恭,足容重,頭容直,口容止,坐如尸,立如齋,儼若思。目無狂視,耳無傾聽。此外景也。
-
·“民胞物與”,子厚胸中合下有這段著痛著癢心,方說出此等語。不然只是做戲的一般,雖是
-
·一人多避忌,家有慶賀,一切尚紅而惡素。客有乘白馬者,不令入廄閑。有少年面白者,善諧謔
-
·一法立而一弊生,誠是。然因弊生而不立法,未見其為是也。夫立法以禁弊,猶為防以止水也
-
·為善去惡是趨吉避兇,惑矣,陰陽異端之說也。祀非類之鬼,禳自致之災,祈難得之福,泥無損
-
·大凡與人情不近,即行能卓越,道之賊也。圣人之道,人情而已。
-
·有道之言,得之心悟;有德之言,得之躬行。有道之言弘暢,有德之言親切。有道之言如游萬
-
·孝子之事親也,禮卑伏如下仆,情柔婉如小兒。
-
·古之士民,各安其業,策勵精神,點檢心事。晝之所為,夜而思之,又思明日之所為。君子汲汲
-
·參贊化育底圣人,雖在人類中,其實是個活天,吾嘗謂之人天。
-
·見義不為,又托之違眾,此力行者之大戒也。若肯務實,又自逃名,不患于無術,吾竊以自恨焉。
-
·世之人,聞人過失便喜談而樂道之;見人規己之過,既掩護之,又痛疾之。聞人稱譽便欣喜而
-
·悟有頓,修無頓。立志在堯,即一念之堯;一語近舜,即一言之舜;一行師孔,即一事之孔,而
-
·罕譬而喻者,至言也;譬而喻者,微言也;譬而不喻者,玄言也。玄言者,道之無以為者也。不
-
·未有有其心而無其政者,如漬種之必苗,熱蘭之必香。未有無其心而有其政者,如塑人之無語,
-
·心怕二三,情怕一。
-
·京師僦宅,多擇吉數。有喪者,人多棄之,曰能禍人。予曰:是人為室禍,非室能禍人也。人之
-
·鐘一鳴,而萬戶千門有耳者莫不入其聲,而聲非不足。使鐘鳴于百里無人之野,無一人聞之,而
-
·盜莫大于瞞心昧己,而竊劫次之。
-
·無慎獨工夫,不是真學問;無大庭效驗,不是真慎獨。終日嘵嘵,只是口頭禪耳。
-
·為堯舜之民者逸于堯舜之臣,唐、虞世界全靠四岳、九官、十二牧,當時君民各享無為之業而
-
·做官都是苦事,為官原是苦人,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圣人胼手胝足,勞
-
·赦何為者?以為冤耶;當罪不明之有司;以為不冤耶,當報無辜之死恨。圣王有大慶,雖枯骨
-
·家人之害莫大于卑幼各恣其無厭之情而上之人阿其意而不之禁,尤莫大于婢子造言而婦人悅
-
·人之視小過也,愧怍悔恨,如犯大惡,夫然后能改。“無傷”二字,修己者之大戒也。
-
·世間至貴莫如人品,與天地參,與古人友,帝王且為之屈,天下不易其守。而乃以聲色財貨、富
-
·春秋人計可否,畏禮義,惜體面。戰國人只是計利害,機械變詐,茍謀成計得,顧甚體面,說甚羞
-
·萬物得天地之氣以生,有宜溫者,有宜微溫者,有宜太溫者,有宜溫而風者,有宜溫而濕者,有宜
-
·易衰歇而難奮發者,我也;易懶散而難振作者,眾也;易壞亂而難整飭者,事也;易蠱敝而難
-
·再之略不如一之詳也,一之詳不如再之詳也,再詳無后憂矣。
-
·天地萬物之理,出于靜入于靜;人心之理,發于靜歸于靜。靜者,萬理之橐龠,萬化之樞紐也。
-
·求人已不可,又求人之轉求;徇人之求已不可,又轉求人之徇人;患難求人已不可,又以富貴
-
·山西臬司書齋,余新置一榻,銘于其上。左曰:爾酣余夢,得無有宵征露宿者乎?爾炙重衾,得無
-
·斷則心無累。或曰:斷用在何處?曰:謀后當斷,行后當斷。
-
·水能實虛,火能虛實。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