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xué)必相講而后明,講必相直而后盡。孔門師友不厭窮問極言,不相諾承順,所謂審問明辨也。
-
·知費之為省,善省者也,而以省為省者愚,其費必倍。知勞之為逸者,善逸者也,而以逸為逸者
-
·三千三百,便是無聲無臭。
-
·圣人在上,能使天下萬物各止其當(dāng)然之所,而無陵奪假借之患,夫是之謂各安其分而天地位焉
-
·聽言之道,徐審為先,執(zhí)不信之心與執(zhí)必信之心,其失一也。惟圣人能先覺,其次莫如徐審。
-
·心得之學(xué),難與口耳者道。口耳之學(xué),到心得者前,如權(quán)度之于輕重短長,一毫掩護(hù)不得。
-
·天下之事,真知再沒個不行,真行再沒個不誠,真誠之行再沒個不自然底。自然之行不至其極
-
·無用之樸,君子不貴。雖不事機(jī)械變詐,至于德慧術(shù)知,亦不可無。
-
·居鄉(xiāng)而囿于數(shù)十里之見,硁硁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游大都,見千里之事,茫然自失矣。居今
-
·圣人垂世則為持衡之言,救世則有偏重之言。持衡之言,達(dá)之天下萬世者也,可以示極。偏重
-
·閨門之事可傳,而后知君子之家法矣。近習(xí)之人起敬,而后知君子之身法矣。其作用處,只是
-
·事不關(guān)系都歇過,到關(guān)系時悔之何及?事幸不敗都饒過,到敗事時懲之何益?是以君子不忽小,
-
·即做人在世間,便要勁爽爽立錚錚底,若如春蚓秋蛇,風(fēng)花雨絮,一生靠人作骨,恰似世上多了
-
·今之用人,只怕無去處,不知其病根在來處。今之理財,只怕無來處,不知其病根在去處。
-
·世教不明,風(fēng)俗不美,只是策勵士大夫。
-
·學(xué)問要訣只有八個字:涵養(yǎng)德性,變化氣質(zhì)。守住這個,再莫向迷津問渡。
-
·題湯陰廟末聯(lián):千古形銷骨已朽,丹心猶自血鮮鮮。
-
·今之論人者,于辭受,不論道義,只以辭為是,故辭寧矯廉而避貪愛之嫌。于取與,不論道義,只
-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
·圣人不強人以太難,只是撥轉(zhuǎn)他一點自然底肯心。
-
·只見得眼前都不可意,便是個礙世之人。人不可我意,我必不可人意。不可人意者我一人,不
-
·明道在朱、陸之間。
-
·氣無終盡之時,形無不毀之理。
-
·欣喜歡愛處,便藏?zé)罊C(jī)關(guān),乃知雅淡者,百祥之本。怠惰放肆?xí)r,都是私欲世界,始信懶散者,
-
·姑息依戀,是處人大病痛,當(dāng)義處,雖處骨肉,亦要果斷。魯莽徑直,是處事大病痛,當(dāng)緊要處,
-
·近世料度人意常向不好邊說去,固是衰世人心無忠厚之意。然士君子不可不自責(zé),若是素行孚
-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見孤陽也。若無陽,則二女何不同行之有?二陽同居,其志同行,不
-
·兩柔無聲,合也;一柔無聲,受也。兩剛必碎,激也;一剛必?fù)p,積也。故《易》取一剛一柔,
-
·性分、名分不是兩項,盡性分底不傲名分。召之見,不肯見之;召之役,往執(zhí)役之事。今之講
-
·要補必須補個完,要拆必須拆個凈。
-
·寓兵于農(nóng),三代圣王行之甚好,家家知耕,人人知戰(zhàn),無論即戎,亦可弭盜,且經(jīng)數(shù)十百年不用兵
-
·迷莫迷于明知,愚莫愚于用智,辱莫辱于求榮,小莫小于好大。
-
·執(zhí)火不焦指,輪圓不及下者,速也。
-
·德性以收斂沉著為第一。收斂沉著中,又以精明平易為第一。大段收斂沉著人怕含糊,怕深險
-
·人情只是個好惡,立身要在端好惡,治人要在同好惡。故好惡異,夫妻、父子、兄弟皆寇仇;
-
·宇宙內(nèi)大情種,男女居其第一。圣王不欲裁割而矯拂之,亦不能裁割矯拂也。故通之以不可已
-
·漢儒雜道,宋儒隘道。宋儒自有宋儒局面,學(xué)者若入道,且休著宋儒橫其胸中,只讀六經(jīng)、四書
-
·學(xué)問之道,便是正也,怕雜。不一則不真,不真則不精。入萬景之山,處處堪游,我原要到一處,
-
·分明不動聲色,濟(jì)之有余,卻露許多痕跡,費許大張皇,最是拙工。
-
·五月繅絲,正為寒時用;八月績麻,正為暑時用;平日涵養(yǎng),正為臨時用。若臨時不能駕御氣
-
·觀七十二候者,謂物知時,非也,乃時變物耳。
-
·不怕在朝市中無泉石心,只怕歸泉石時動朝市心。
-
·詠輿夫一聯(lián):倒垂背上珍珠樹,高起肩頭瑪瑙峰。
-
·雅士無奇名,幽人絕隱慝。
-
·當(dāng)事者須有賢圣心腸、英雄才識。其謀國憂民也,出于惻怛至誠;其圖事揆策也,必極詳慎精
-
·世間萬物皆有所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天下萬世公共之心,每憐萬物有多少不得其欲處。有
-
·君子之事君也,道則直身而行,禮則鞠躬而盡,誠則開心而獻(xiàn),禍福榮辱則順命而受。
-
·“衣錦尚絅”,自是學(xué)者作用,圣人無尚。
-
·圣王不必天而必我,我之天定而天之天隨之。
-
·為政要使百姓大家相安,其大利害當(dāng)興革者不過什一,外此只宜行所無事,不可有意立名建功
-
·非直之難,而善用其直之難;非用直之難,而善養(yǎng)其直之難。
-
·天地之于萬物,因之而已,分毫不與焉。
-
·擔(dān)當(dāng)處都要個自強不息之心,受用處都要個有余不盡之意。
-
·守義禮者,今人以為居傲;工諛佞者,今人以為謙恭。舉世名公達(dá)宦,自號儒流,亦迷亂相責(zé)而
-
·朝廷之上,紀(jì)綱定而臣民可守,是曰朝常。公卿大夫百司庶官各有定法,可使持循,是曰官常。
-
·自然者,發(fā)之不可遏,禁之不能止,才說是當(dāng)然,便沒氣力。然反之之圣,都在當(dāng)然上做工夫,所
-
·五色勝則相掩,然必厚益之,猶不能渾然無跡。惟黑一染不可辨矣。故黑者,萬事之府也,斂藏
-
·受病于平日,而歸咎于一旦。發(fā)源于臟腑,而求效于皮毛。太倉之竭也,責(zé)窮于囤底。大廈之
-
·念念可與天知,盡其在我;事事不執(zhí)己見,樂取諸人。
-
·心術(shù)、學(xué)術(shù)、政術(shù),此三者不可不辨也。心術(shù)要辨?zhèn)€誠偽,學(xué)術(shù)要辨?zhèn)€邪正,政術(shù)要辨?zhèn)€王伯,
-
·以是非決行止,而以利害生悔心,見道不明甚矣。
-
·稠眾中一言一動,大家環(huán)向而視之,口雖不言,而是非之公自在。果善也,大家同萌愛敬之念;
-
·真正受用處,十分用不得一分,那九分都無些干系,而拼死忘生忍辱動氣以求之者,皆九分也。
-
·禍福是氣運,善惡是人事,理常相應(yīng),類亦相求。若執(zhí)福善禍淫之說而使之不爽,而為善之心衰
-
·“心平氣和”,此四字非涵養(yǎng)不能做。工夫只在個定火,火定則百物兼照,萬事得理。水明而
-
·一友人沉雅從容,若溫而不理者。隨身急用之物,座客失備者三人,此友取之袖中,皆足以應(yīng)之
-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
·封建自五帝已然,三王明知不便,勢與情不得不用耳。夏繼虞,而諸侯無罪,安得廢之?湯放桀,
-
·人未有洗面而不閉目,撮紅而不慮手者,此猶愛小體也。人未有過檐滴而不疾走,踐泥涂而不
-
·談道者雖極精切,須向苦心人說,可使手舞足蹈,可使大叫垂泣。何者?以求通未得之心,聞了
-
·古今載籍之言,率有七種,一曰天分語,身為道鑄,心是理成,自然而然,毫無所為,生知安行之
-
·廝隸之言直徹之九重,臺省以之為臧否,部院以之為進(jìn)退,世道大可恨也。或訝之。愚曰:天子
-
·君子口中無慣語,存心故也。故曰“修辭立其誠”,不誠何以修辭?
-
·近日居官,動說舊規(guī),彼相沿以來,不便于己者悉去之,便于己者悉存之,如此,舊規(guī)百世不變。
-
·善處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得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失?不惟帝王為
-
·學(xué)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
-
·朝廷法紀(jì)做不得人情,天下名分做不得人情,圣賢道理做不得人情,他人事做不得人情,我無力
-
·有天欲,有人欲。吟風(fēng)弄月,傍花隨柳,此天欲也。聲色貨利,此人欲也。天欲不可無,無則禪
-
·嬰珠佩玉,服錦曳羅,而餓死于室中,不如丐人持一升之粟。是以明王貴用物,而誅尚無用者。
-
·仁者壽,生理完也;默者壽,元氣定也;拙者壽,元神固也。反此皆夭道也,其不然,非常理耳。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