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合之內,有一事一物相陵奪假借而不各居其正位,不成清世界;有匹夫匹婦冤抑憤懣而不得
-
·掩護勿攻,屈服勿怒,此用威者之所當知也。無功勿賞,盛寵勿加,此用愛者之所當知也。反是
-
·人皆知異端之害道,而不知儒者之言亦害道也。見理不明,似是而非,或騁浮詞以亂真,或執偏
-
·濁氣醇,清氣漓;濁氣厚,清氣??;濁氣同,清氣分;濁氣溫,清氣寒;濁氣柔,清氣剛;濁氣
-
·世教不明,風俗不美,只是策勵士大夫。
-
·圣人處小人,不露行跡,中間自有得已處。高崖陡塹,直氣壯頄,皆褊也。即不論取禍,近小丈
-
·滿目所見,世上無一物不有淫巧,這淫巧耗了世上多少生成底財貨,誤了世上多少生財底工夫
-
·見事易,任事難。當局者只怕不能實見得,果實見得,則死生以之,榮辱以之,更管甚一家非之,
-
·天地發萬物之氣,到無外處止;收斂之氣,到無內處止。不至而止者,非本氣不足則客氣相奪
-
·平生不作圓軟態,此是丈夫。能軟而不失剛方之氣,此是大丈夫,圣賢之所以分也。
-
·常將半夜縈千歲,只恐一朝便百年。
-
·無以小事動聲色,褻大人之體。
-
·舟中失火,須思救法。
-
·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
-
·一巨卿還家,門戶不如做官時,悄然不樂,曰:“世態炎涼如是,人何以堪?”余曰:“君自炎涼,
-
·蘊藉之士深沉,負荷之士弘重,斡旋之士圓通,康濟之士精敏。反是皆凡才也,即聰明辯博無補
-
·“本分”二字,妙不容言。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知本分則千態萬狀一毫加損不得。圣王
-
·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莫甚于飾才。露者不藏其所有也,飾者虛剽其所無也。
-
·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
·或問:狂者動稱古人,而行不掩言,無乃行不顧言乎?孔子奚取焉?曰:此與行不顧言者人品懸絕
-
·二帝三王功業原不難做,只是人不曾理會,譬之遙望萬丈高峰,何等巍峨,他地步原自逶迤,上
-
·火性發揚,水性流動,木性條暢,金性堅剛,土性重厚,其生物也亦然。
-
·人一生不聞道,真是可憐。
-
·學者視人欲如寇仇,不患無攻治之力,只緣一向姑息他如驕子,所以養成猖獗之勢,無可奈何,
-
·既有個陰氣,必有聚結,故為月。既有個陽氣,必有精華,故為日?;奘窃轮w,本是純陰無光
-
·在上者當慎無名之賞。眾皆藉口以希恩,歲遂相沿為故事,故君子惡茍恩。茍恩之人,顧一時,
-
·官多設而數易,事多議而屢更,生民之殃未知所極。古人慎擇人而久任,慎立政而久行,一年如
-
·和氣平心,發出來如春風拂弱柳,細雨潤新苗,何等舒泰!何等感通!疾風迅雷,暴雨酷霜,傷損
-
·古人慎言,每云“有余不敢盡”。今人只盡其余還不成大過,只是附會支吾,心知其非而取辯
-
·臣是皋、夔、稷、契,君自然是堯、舜,民自然是唐、虞。士君子當自責我是皋、夔、稷、契
-
·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古之居官也尚正直,今之
-
·或問某公如何,曰:可謂豪杰英雄,不可謂端人正士。問某公如何,曰:可謂端人正士,不可謂達
-
·渾身都遮蓋得,惟有面目不可掩,面目者,心之證也。即有厚貌者,卒然難做預備,不覺心中事
-
·凡病人,面紅如赭,發潤如油者不治,蓋萃一身之元氣血脈盡于面目之上也。嗚呼!人君富,四
-
·不怕多感,只怕愛感,世之逐逐戀戀,皆愛感者也。
-
·有膾炙于此,一人曰咸,一人曰酸,一人曰淡,一人曰辛,一人曰精,一人曰粗,一人曰生,一人曰
-
·予平生處人處事,激切之病十居其九,一向在這里克,只恁消磨不去。始知不美之質變化甚難,
-
·艱語深辭,險句怪字,文章之妖而道之賊也,后學之殃而木之災也。路本平而山溪之,日月本明
-
·當繁迫事,使聾瞽人;值追逐時,騎瘦病馬;對昏殘燭,理爛亂絲,而能意念不躁,聲色不動,亦
-
·先天,理而已矣;后天,氣而已矣;天下,勢而已矣;人情,利而已矣。理一而氣、勢、利三,
-
·磨磚砌壁不涂以堊,惡掩其真也。一堊則人謂糞土之墻矣。凡外飾者,皆內不足者。至道無言
-
·天地間惟無無累,有即為累。有身則身為我累,有物則物為我累。惟至人則有我而無我,有物
-
·萬弊都有個由來,只救枝葉,成得甚事。
-
·夫物,愚者真,智者偽;愚者完,智者喪。無論人,即烏之反哺,雉之耿介,鸤鳩均平專一,雎鳩
-
·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
-
·圣人治天下,常令天下之人精神奮發,意念斂束。奮發則萬民無棄業,而兵食足、義氣充,平居
-
·余二十年前曾有心跡雙清之志,十年來有四語云:行欲清,名欲濁。道欲進,身欲退。利欲后,
-
·我信得過我,人未必信得過我,故君子避嫌。若以正大光明之心如青天白日,又以至誠惻怛之
-
·六合是個情世界,萬物生于情死于情。至人無情,圣人調情,君子制情,小人縱情。
-
·“予欲無言”,非雅言也,言之所不能顯者也。“吾無隱爾”,非文辭也,性與天道也。說便說
-
·凡字不見經傳,語不根義理,君子不出諸口。
-
·自委質后,此身原不屬我。朝廷名分,為朝廷守之。一毫貶損不得,非抗也;一毫高亢不得,非
-
·民鮮恥可以觀上之德,民鮮畏可以觀上之威,更不須求之民。
-
·圣明之世,情、禮、法三者不相忤也。末世情勝則奪法,法勝則奪禮。
-
·七尺之軀,戴天履地,抵死不屈于人。乃自落草以至蓋棺,降志辱身,奉承物欲,不啻奴隸。到
-
·朱子云:天者,理也。余曰:理者,天也。
-
·不以外至者為榮辱,極有受用處,然須是里面分數足始得。今人見人敬慢輒有喜慍心,皆外重
-
·圣人能用天下,而后天下樂為之用。圣人以心用天下,以形用心,用者,無用者也,眾用之所恃
-
·而今講學不為明道,只為角勝,字面詞語間拿住一點兒半點兒錯,便要連篇累牘辯個足。這是
-
·我不能寧耐事而令事如吾意,不則躁煩;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不則譴怒。如是則終日
-
·為政之道,第一要德感誠孚,第二要令行禁止。令不行,禁不止,與無官無政同,雖堯舜不能治
-
·廝隸之言直徹之九重,臺省以之為臧否,部院以之為進退,世道大可恨也?;蛴犞S拊?天子
-
·饑寒痛癢,此我獨覺,雖父母不覺也。衰老病死,此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也。自愛自全之道不
-
·圣人做出來都是德性,賢人做出來都是氣質,眾人做出來都是習俗,小人做出來都是私欲。
-
·天下古今一條大路,曰大中至正,是天造地設底。這個路上,古今不多幾人走,曰堯、舜、禹、
-
·余待小人不能假辭色,小人或不能堪。年友王道源危之曰:“今世居官切宜戒此,法度是朝廷
-
·避嫌者,尋嫌者也;自辨者,自誣者也。心事重門洞達,略不回邪,行事八窗玲瓏,毫無遮障,則
-
·士君子作人,事事時時只要個用心。一事不從心中出,便是亂舉動;一刻心不在腔子里,便是
-
·只人人去了我心,便是天清地寧世界。
-
·廁牏之中可以迎賓客,床第之內可以交神明,必如此而后謂之不茍。
-
·郊社,報天地生成之大德也。然災沴有禳,順成有祈,君為私田則仁,民為公田則忠,不嫌于求
-
·容貌要沉雅自然,只有一些膚淺之色、作為之狀,便是屋漏少工夫。
-
·無根本底氣節,如酒漢毆人,醉時勇,醒時索然無分毫氣力。無學問底識見,如庖人煬灶,面前
-
·能用天下而不能用其身,君子惜之。善用其身者,善用天下者也。
-
·上士重道德,中士重功名,下士重辭章,斗筲之人重富貴。
-
·有問密語者,囑曰:“望以實心相告。”余笑曰:“吾內有不可瞞之本心,上有不可欺之天日。
-
·以激為直,以淺為誠,皆賢者之過。
-
·寧開怨府,無開恩竇。怨府難充而恩竇易擴也,怨府易閉而恩竇難塞也,閉怨府為福而塞恩竇
-
·著味非至味也,故玄酒為五味先。著色非至色也,故太素為五色主。著象非至象也,故無象為
-
·區區與人較是非,其量與所較之人相去幾何?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