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人慎言,每云“有余不敢盡”。今人只盡其余還不成大過,只是附會支吾,心知其非而取辯
-
·天下之物,紆徐柔和者多長,迫切躁急者多短。故烈風驟雨,無崇朝之威;暴漲狂瀾,無三日之
-
·士君子要養心氣,心氣一衰,天下萬事分毫做不得。冉有只是個心氣不足。
-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見孤陽也。若無陽,則二女何不同行之有?二陽同居,其志同行,不
-
·道自孔孟之后,無人識三代以上面目,漢儒無見于精,宋儒無見于大。
-
·耳聞底、眼見底、身觸頭戴足踏底,燦然確然,無非都是這個,拈起一端來,色色都是這個。卻
-
·《太玄》雖終身不看亦可。
-
·室中之斗,市上之爭,彼所據各有一方也。一方之見皆是己非人,而濟之以不相下之氣,故寧死
-
·三軍要他輕生,萬姓要他重生。不輕生不能戡亂,不重生易于為亂。
-
·損之而不見其少者,必贅物也;益之而不見其多者,必缺處也。惟分定者,加一毫不得,減一毫
-
·辨學術,談治理,直須窮到至處,讓人不得。所謂“宗廟朝廷便便言”者,蓋道理古今之道理,
-
·工夫全在冷清時,力量全在濃艷時。
-
·昧者知其一不知其二,見其所見而不見其所不見,故于事鮮克有濟。惟智者能柔能剛,能圓能
-
·雪非薰蒸之化也,天氣上升,地氣下降,是干涸世界矣。然陰陽之氣不交則絕,故有留滯之余。
-
·業有不得不廢時,至于德,則自有知以至無知時,不可一息斷進修之功也。
-
·以吾身為內,則吾身之外皆外物也。故富貴利達,可生可榮,茍非道焉,而君子不居。以吾心為
-
·“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朱注云:“訚訚,和悅而諍。”只一“諍”字,十分扶持世道。近
-
·士君子要任天下國家事,先把本身除外,所以說“策名委質”,言自策名之后,身已非我有矣,
-
·只見得眼前都不可意,便是個礙世之人。人不可我意,我必不可人意。不可人意者我一人,不
-
·烈士死志,守士死職,任士死怨,忿士死斗,貪士死財,躁士死言。
-
·但持鐵石同堅志,即有金鋼不壞身。
-
·凡酌量天下大事,全要個融通周密、憂深慮遠。營室者之正方面也,遠視近視,曰有近視正而
-
·無可知處,盡有可知之人,而忽之謂之瞽。可知處,盡有不可知之人,而忽之亦謂之瞽。
-
·要非人,先要認底自家是個什么人;要認底自家,先看古人是個什么人。
-
·理會得“簡”之一字,自家身心、天地萬物、天下萬事盡之矣。一粒金丹不載多藥,一分銀魂
-
·萬物生于性,死于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眾人任情,小人肆情。夫知情之能死人也,則當
-
·里面五分,外面只發得五分,多一厘不得。里面十分,外面只發得十分,少一厘不得。誠之不可
-
·劍長三尺,用在一絲之铦刃。筆長三寸,用在一端之銳毫,其余皆無用之羨物也。雖然,使劍與
-
·齊,以刀切物,使參差者就于一致也。家人恩勝之地,情多而義少,私易而公難,若人人遂其欲,
-
·天下至精之理、至難之事,若以潛玩沉思求之,無厭無躁,雖中人以下未有不得者。
-
·彰死友之過,此是第一不仁。生而告之也,望其能改,彼及聞之也,尚能自白。死而彰之,夫何
-
·竊嘆近來世道,在上者積寬成柔,積柔成怯,積怯成畏,積畏成廢;在下者積慢成驕,積驕成怨,
-
·坐疑似之跡者,百口不能自辨;狃一見之真者,百口難奪其執,此世之通患也。惟圣虛明通變,
-
·圣人處小人,不露行跡,中間自有得已處。高崖陡塹,直氣壯頄,皆褊也。即不論取禍,近小丈
-
·為政以徇私、弭謗、違道、干譽為第一恥,為人上者自有應行道理,合則行,不合則去。若委
-
·千日集義,禁不得一刻不慊于心,是以君子瞬存息養,無一刻不在道義上。其防不義也,如千金
-
·精神只顧得一邊,任你聰明智巧,有所密必有所疏。惟平心率物,無毫發私意者,當疏當密,一
-
·直友難得,而吾又拒以諱過之聲色;佞人不少,而吾又接以喜諛之意態。嗚呼!欲不日入于惡
-
·天地位,萬物育,幾千年有一會,幾百年有一會,幾十年有一會,故天地之中和甚難。
-
·執火不焦指,輪圓不及下者,速也。
-
·廟堂之上最要蕩蕩平平,寧留有余不盡之意,無為一著快心之事。或者不然予言。予曰:君見
-
·亙古五帝三王不散之精英鑄成一個孔子,余者猶成顏、曾以下諸賢,至思、孟而天地純粹之氣
-
·圣人因蛛而知網罟,蛛非學圣人而布絲也。因蠅而悟作繩,蠅非學圣人而交足也。物者天能,
-
·人只認得“義命”兩字真,隨事隨時在這邊體認,果得趣味,一生受用不了。
-
·古之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今人卻以其所不能者病人。
-
·天下存亡系人君喜好,鶴乘軒,何損于民?且足以亡國,而況大于此者乎?
-
·罕譬而喻者,至言也;譬而喻者,微言也;譬而不喻者,玄言也。玄言者,道之無以為者也。不
-
·大行之美以孝為第一,細行之美以廉為第一,此二者君子之所務敦也。然而不辨之申生不如不
-
·屬纊之時,般般都帶不得,惟是帶得此心。卻教壞了,是空身歸去矣,可為萬古一恨。
-
·未有冥行疾走于斷崖絕壁之道而不傾跌者。
-
·知識,心之孽也;才能,身之妖也;貴寵,家之禍也;富足,子孫之殃也。
-
·父在居母喪,母在居父喪,以從生者之命為重。故孝子不以死者憂生者,不以小節傷大體,不泥
-
·心得之學,難與口耳者道。口耳之學,到心得者前,如權度之于輕重短長,一毫掩護不得。
-
·愚愛談醫,久則厭之。客言及者,告之曰:“以寡欲為四物,以食淡為二陳,以清心省事為四君
-
·凡禍患,以安樂生,以憂勤免;以奢肆生,以謹約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動
-
·欣喜歡愛處,便藏煩惱機關,乃知雅淡者,百祥之本。怠惰放肆時,都是私欲世界,始信懶散者,
-
·君子之于風俗也,守先王之禮而儉約是崇,不妄開事端以貽可長之漸。是故漆器不至金玉而刻
-
·凡戰之道,貪生者死,忘死者生,狃勝者敗,恥敗者勝。
-
·某應酬時,有一大病痛,每于事前疏忽,事后點檢,點檢后輒悔吝。閑時慵懶,忙時迫急,迫急后
-
·盜莫大于瞞心昧己,而竊劫次之。
-
·學者常看得為我之念輕,則欲念自薄,仁心自達。是以為仁功夫曰“克己”,成仁地位曰“無
-
·善居功者,讓大美而不居;善居名者,避大名而不受。
-
·水千流萬派始于一源,木千枝萬葉出于一本,人千酬萬應發于一心,身千病萬癥根于一臟。眩
-
·干天下事無以期限自寬,事有不測,時有不給,常有余于期限之內,有多少受用處。
-
·才有一段公直之氣,而出言做事便露圭角,是大病痛。
-
·名實如形影,無實之名,造物所忌,而矯偽者貪之,暗修者避之。
-
·人事就是天命。
-
·陽為客,陰為主;動為客,靜為主;有為客,無為主;萬為客,一為主。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便是肫肫其仁、天下一家滋味。然須推及鳥獸,又推及草
-
·士君子立身難,是不茍;識見難,是不俗。
-
·爵祿恩寵,圣人未嘗不以為榮,圣人非以此為加損也。朝廷重之以示勸,而我輕之以視高,是與
-
·余二十年前曾有心跡雙清之志,十年來有四語云:行欲清,名欲濁。道欲進,身欲退。利欲后,
-
·守先王之大防,不為茍且人開蹊竇,此儒者之操尚也。敷先王之道而布之宇宙,此儒者之事功
-
·有涵養人,心思極細,雖應倉卒,而胸中依然暇豫,自無粗疏之病。心粗便是學不濟處。
-
·無星之秤,公則公矣,而不分明;無權之秤,平則平矣,而不通變。君子不法焉。
-
·欲理會七尺,先理會方寸;欲理會六合,先理會一腔。
-
·任俠氣質皆賢者也,使入圣賢繩墨,皆光明俊偉之人。世教不明,紀法陵替,使此輩成此等氣習
-
·只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氣象。
-
·微子抱祭器歸周,為宗祀也。有宋之封,但使先王血食,則數十世之神靈有托,我可也,箕子可
-
·圣人心上再無分毫不自在處。內省不疚,既無憂懼;外至之患,又不怨尤。只有一段不釋然,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