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者萬病只一個“靜”字治得。
-
·為人上者,只是使所治之民個個要聊生,人人要安分,物物要得所,事事要協宜,這是本然職分
-
·毫厘之輕,斤鈞之所藉以為重者也;合勺之微,斛斗之所賴以多者也;分寸之短,丈尺之所需
-
·投佳果于便溺,濯而獻之,食乎?曰:不食。不見而食之,病乎?曰:不病。隔山而指罵之,聞乎?
-
·受不得誣謗,只是無識度。除了當罪臨刑,不得含冤而死,須是辨明。若誣蔑名行,閑言長語,
-
·言一也,出由之口,則信且從;出跖之口,則三令五申而人且疑之矣。故有言者有所以重其言
-
·寬、簡二字,為政之大體。不寬則威令嚴,不簡則科條密。以至嚴之法繩至密之事,是謂煩苛
-
·萬般好事說為,終日不為;百種貪心要足,何時是足?
-
·上智不悔,詳于事先也;下愚不悔,迷于事后也。惟君子多悔,雖然,悔人事不悔天命,悔我不
-
·只脫盡輕薄心,便可達天德,漢唐以下儒者,脫盡此二字不多人。
-
·當需莫厭久,久時與得時相鄰。若憤其久也而決絕之,是不能忍于斯須而甘棄前勞,坐失后得
-
·間中都不容發(fā),此智者之所乘而愚者之所昧也。
-
·參贊化育底圣人,雖在人類中,其實是個活天,吾嘗謂之人天。
-
·惡言如鴟梟之叫,閑言如燕雀之喧,正言如狻猊之吼,仁言如鸞鳳之鳴。以此思之,言可弗慎與!
-
·體認要嘗出悅心真味,工夫更要進到百尺竿頭,始為真儒。向與二三子暑月飲池上,因指水中
-
·惡惡太嚴,便是一惡;樂善甚亟,便是一善。
-
·神明七尺體,天地一腔心。
-
·為政以徇私、弭謗、違道、干譽為第一恥,為人上者自有應行道理,合則行,不合則去。若委
-
·以激而發(fā)者,必以無激而廢,此不自涵養(yǎng)中來,算不得有根本底學者。涵養(yǎng)中人,遇當為之事,
-
·聽言觀行,是取人之道;樂其言而不問其人,是取善之道。今人惡聞善言,便訑訑曰:“彼能言
-
·某平生只欲開口見心,不解作吞吐語。或曰:“恐非‘其難其慎’之義。”予矍然驚謝曰:“
-
·七情總是個欲,只得其正了,都是天理;五性總是個仁,只不仁了,都是人欲。
-
·利算無余處,禍防不意中。
-
·德不怕難積,只怕易累。千日之積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
·以吾身為內,則吾身之外皆外物也。故富貴利達,可生可榮,茍非道焉,而君子不居。以吾心為
-
·天下之勢,頓可為也,漸不可為也。頓之來也驟,驟多無根;漸之來也深,深則難撼。頓著力在
-
·寡恩曰薄,傷恩曰刻。盡事曰切,過事曰激。此四者,寬厚之所深戒也。
-
·耐煩則為三王,不耐煩則為五霸。
-
·清議酷于律令,清議之人酷于治獄之吏。律令所冤,賴清議以明之,雖死猶生也。清議所冤,萬
-
·或問:仁義禮智發(fā)而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便是天則否?曰:圣人發(fā)出來便是天則,眾人
-
·穩(wěn)桌腳者,于平處著力,益甚其不平。不平有二:有兩隅不平,有一隅不平,于不少處著力,必致
-
·六經四書,君子之律令。小人犯法,原不曾讀法律。士君子讀圣賢書而一一犯之,是又在小人
-
·圣人不矯。
-
·君子之交怕激,小人之交怕合。斯二者,禍人之國,其罪均也。
-
·圣人與眾人一般,只是盡得眾人底道理;其不同者,乃眾人自異于圣人也。
-
·天下之民皆朝廷之民,皆天地之民,皆吾民。
-
·事有大于勞民傷財者,雖勞民傷財亦所不顧;事有不關利國安民者,雖不勞民傷財亦不可為。
-
·道在天地間,不限于取數之多,心力勤者得多,心力衰者得少,昏弱者一無所得。假使天下皆圣
-
·法之立也,體其必至之情,寬以自生之路,而后繩其逾分之私,則上有直色而下無心言。今也小
-
·論眼前事,就要說眼前處置,無追既往,無道遠圖。此等語雖精,無裨見在也。
-
·秦家得罪于萬世,在變了井田上。春秋以后井田已是十分病民了,但當復十一之舊,正九一之
-
·恕人有六:或彼識見有不到處,或彼聽聞有未真處,或彼力量有不及處,或彼心事有所苦處,或
-
·近世料度人意常向不好邊說去,固是衰世人心無忠厚之意。然士君子不可不自責,若是素行孚
-
·三氏傳心要法,總之不離一“靜”字,下手處皆是制欲,歸宿處都是無欲,是則同。
-
·性之圣人只是個與理相忘,與道為體,不待思維,橫行直撞,恰與時中吻合。反之圣人常常小心
-
·一切言行只是平心易氣就好。
-
·陽道生,陰道養(yǎng),故向陽者先發(fā),向陰者后枯。
-
·某應酬時,有一大病痛,每于事前疏忽,事后點檢,點檢后輒悔吝。閑時慵懶,忙時迫急,迫急后
-
·默契之妙,越過六經千圣,直與天談,又不須與天交一語,只對越仰觀,兩心一個耳。
-
·謀天下后世事,最不可草草,當深思遠慮。眾人之識,天下所同也,淺昧而狃于目前。其次有眾
-
·薰香蕕臭,蕕固不可有薰也,是多了底,不如無臭。無臭者,臭之母也。
-
·以圣賢之道教人易,以圣賢之道治人難。以圣賢之道出口易,以圣賢之道躬行難。以圣賢之道
-
·士氣不可無,傲氣不可有。士氣者,明于人己之分,守正而不詭隨。傲氣者,昧于上下之等,好
-
·一人覆屋以瓦,一人覆屋以茅,謂覆瓦者曰:“子之費十倍予,然而蔽風雨一也。”覆瓦者曰:
-
·或問修己之道,曰:無“鮮克有終”。問治人之道,曰:“無忿疾于頑”。
-
·世間有三利衢壞人心術,有四要路壞人氣質,當此地而不壞者,可謂定守矣。君門,士大夫之利
-
·御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講信修睦,其次遠駕長驅,其次堅壁清野,其次陰符智運,其次
-
·初看得我污了世界,便是個盜跖;后看得世界污了我,便是個伯夷;最后看得世界也不污我,
-
·得罪于法,尚可以逃避;得罪于理,更沒處存身。只我底心,便放不過我。是故君子畏理甚于
-
·世人之形容人過,只象個盜跖;回護自家,只象個堯舜。不知這卻是以堯舜望人,而以盜跖自
-
·道途不治,不責婦人。中饋不治,不責仆夫。各有所官也。
-
·門戶可以托父兄,而喪德辱名非父兄所能庇;生育可以由父母,而求疾蹈險非父母所得由。為
-
·才有一分自滿之心,面上便帶自滿之色,口中便出自滿之聲,此有道之所恥也。見得大時,世間
-
·小屈以求大伸,圣賢不為。吾道必大行之日然后見,便是抱關擊柝,自有不可枉之道。松柏生
-
·功業(yè)之士,清虛者以為粗才,不知堯、舜、禹、湯、皋、夔、稷、契功業(yè)乎?清虛乎?飽食暖衣
-
·疏法勝于密心,寬令勝于嚴主。
-
·從欲則如附膻,見道則若嚼蠟,此下愚之極者也。
-
·因偶然之事,立不變之法;懲一夫之失,苦天下之人。法莫病于此矣。近日建白,往往而然。
-
·守先王之大防,不為茍且人開蹊竇,此儒者之操尚也。敷先王之道而布之宇宙,此儒者之事功
-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惟靜觀者知之,惟靜養(yǎng)者契之,難于紛擾者道。故止水見星月,才動便光
-
·人心喜則志意暢達,飲食多進而不傷,血氣沖和而不郁,自然無病而體充身健,安得不壽?故孝
-
·文章有八要:簡、切、明、盡、正、大、溫、雅。不簡則失之繁冗,不切則失之浮泛,不明則
-
·進賢舉才而自以為恩,此斯世之大惑也。退不肖之怨,誰其當之?失賢之罪,誰其當之?奉君之
-
·心無一事累,物有十分春。
-
·受病于平日,而歸咎于一旦。發(fā)源于臟腑,而求效于皮毛。太倉之竭也,責窮于囤底。大廈之
-
·四十以前養(yǎng)得定,則老而愈堅;養(yǎng)不定,則老而愈壞。百年實難,是以君子進德修業(yè)貴及時也。
-
·順心之言易入也,有害于治;逆耳之言裨治也,不可于人。可恨也!夫惟圣君以逆耳者順于心,
-
·曲如煉鐵鉤,直似脫弓弦,不覓封侯貴,何為死道邊。
-
·法至于平,盡矣,君子又加之以恕。乃知平者,圣人之公也;恕者,圣人之仁也。彼不平者加之
-
·君子之所持循只有兩條路,非先圣之成規(guī),則時王之定制,此外悉邪也,俗也,君子不由。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