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鄭國很小,處于楚、晉之間。楚、晉都是大國,鄭國誰也不敢得罪。又加上楚、晉為敵,鄭更左右為難。后晉君因鄭和楚交好,就威脅他。鄭公子子家寫信給晉君陳述鄭國的難處。說道:“古人有言:‘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何能急擇。”
本段大意:以“鹿死不擇音”比喻在危急之時,只求安身,不擇處所。音:同“蔭”。讀yìn,指庇護的處所。本條大意:鹿在危急之時,為了藏身,不擇處所。比喻人在危急之中,只求安身,無法慎重考慮。
《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鄭國很小,處于楚、晉之間。楚、晉都是大國,鄭國誰也不敢得罪。又加上楚、晉為敵,鄭更左右為難。后晉君因鄭和楚交好,就威脅他。鄭公子子家寫信給晉君陳述鄭國的難處。說道:“古人有言:‘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何能急擇。”
本段大意:以“鹿死不擇音”比喻在危急之時,只求安身,不擇處所。音:同“蔭”。讀yìn,指庇護的處所。本條大意:鹿在危急之時,為了藏身,不擇處所。比喻人在危急之中,只求安身,無法慎重考慮。
上一篇:《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下一篇:《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