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作“焉能為有無”底人①,以之居鄉,盡可容得。只是受一命之寄,便是曠一命之官;在一日之職,便是廢一日之業。況碌碌茍茍,久居高華,唐、虞、三代課官是如此否?今以其不貪酷也而容之,以其善夤緣也而進之②,國一無所賴,民一無所裨,而俾之貪位竊祿,此人何足責?用人者無辭矣。
【譯文】做那種有他不為多、沒他不為少的人,住在鄉間,還可容身。如果接受了一個官職,就是曠廢了這個官位;居官一日,便是廢一日之業。何況有的人碌碌茍茍,久居高官尊位呢!唐、虞、三代時,考核官吏能這樣嗎?現在只因為他不貪酷就容許他久居官位,因為他善于利用關系進行鉆營就得到提升,對國家沒有任何用處,對民眾沒有任何好處,而讓他仍舊居于高位竊取俸祿,對這種人還能責備什么呢?但用人者不能推卸責任。
注釋
【注釋】①焉能為有無:語出《論語·子張》。其文為:“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朱熹注:“亡,讀作無。有所得而守之太狹,則德孤;有所聞而信之不篤,則道廢。焉能為有無,猶言不足為輕重。”指道德不高,無足輕重的人。 ②夤緣:憑借關系,攀附鉆營。
上一篇:有美意,必須有良法乃可行。有良法,又須有良吏乃能成。良吏者,本真實之心,有通變之才,厲明作之政者也。心真則為民懇至,終始如一;才通則因地宜民,不狃于法;明作則禁止令行,察奸厘弊,如是而民必受福。故天下好事,要做必須實做。虛者為之,則文具以擾人;不肖者為之,則濟私以害政。不如不做,無損無益。
下一篇:古人事業精專,志向果確,一到手便做,故孔子治魯三月而教化大行。今世居官,奔走奉承,簿書期會,不緊要底虛文,先占了大半工夫,況平日又無修政立事之心、急君愛民之志,蹉跎因循,但以浮泛之精神了目前之俗事。即有志者,亦不過將正經職業帶修一二足矣。誰始此風?誰甚此風?誰當責任而不易此風?此三人之罪不止于罷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