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多學而識,原是中人以下一種學問。故夫子自言“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①,教子張“所聞闕疑”,“多見闕殆”②,教人“博學于文”③,教顏子“博之以文”④。但不到一貫地位,終不成究竟⑤,故頓漸兩門各緣資性⑥。今人以一貫為入門,上等天資自是了悟,非所望于中人,其誤后學不細。
【譯文】多學習,而且要記牢,這是普通人以下的人的一種學問。孔子說自己是“多聽,選擇其中好的而接受,多看,全記在心里”。教導子張“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教導人們要“廣泛地學習古代文獻”。教導顏淵用各種文獻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但不能達到用仁、恕貫穿到底的地步,終究沒有到達極點,所以能夠頓悟還是漸悟,根據各人的資質性情。現在的人把用一種道理貫穿于事物之中的方法作為入門的學問,具有上等天資的人還可以領悟,但對中等資質的人就不能抱這樣的希望,這樣做,貽誤后學不淺。
注釋
【注釋】①“夫子自言‘多聞擇其善而從之’”二句:語見《論語·述而》。 ②“教子張‘所聞闕疑’”二句:《論語·為政》:“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③教人“博學于文”:《論語·顏淵》:“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④教顏子“博之以文”:《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 ⑤究竟:終極,窮極。 ⑥頓漸兩門:原是佛教用語,頓,即頓悟,指無需長期修習,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覺悟。漸,即漸悟,與頓悟相對,指需經長期修習才能達到佛教的覺悟。這里指兩種修養方法。
上一篇:巢父、許由,世間要此等人作甚?荷蕢、晨門、長沮、桀溺知世道已不可為,自有無道則隱一種道理。巢、由一派有許多人,皆污濁堯舜,噦吐皋夔,自謂曠古高人,而不知不仕無義,潔一身以病天下,吾道之罪人也。且世無巢、許,不害其為唐、虞;無堯、舜、皋、夔,巢、許也沒安頓處,誰成就你個高人?
下一篇:今之論人者,于辭受,不論道義,只以辭為是,故辭寧矯廉而避貪愛之嫌。于取與,不論道義,只以與為是,故與寧傷惠而避吝嗇之嫌。于怨怒,不論道義,只以忍為是,故禮雖當校而避無量之嫌。義當明分,人皆病其諛,而以倨傲矜陵為節概。禮當持體,人皆病其倨,而以過禮足恭為盛德。惟儉是取者,不辯禮有當豐;惟默是貴者,不論事有當言。此皆察理不精,貴賢知而忘其過者也。噫!與不及者誠有間矣,其賊道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