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
·兩人相非,不破家忘身不止,只回頭認自家一句錯,便是無邊受用。兩人自是,不反面稽唇不止
-
·兵革之用,德化之衰也。自古圣人亦甚盛德,即不過化存神,亦能久道成孚,使彼此相安于無事
-
·予平生處人處事,激切之病十居其九,一向在這里克,只恁消磨不去。始知不美之質(zhì)變化甚難,
-
·里面五分,外面只發(fā)得五分,多一厘不得。里面十分,外面只發(fā)得十分,少一厘不得。誠之不可
-
·堯、舜、禹、湯、文、武全從“不自滿假”四字做出,至于孔子,平生謙退沖虛,引過自責(zé),只
-
·淺狹一心,到處便招尤悔;因循兩字,從來誤盡英雄。
-
·或問:“怨尤之念,底是難克,奈何?”曰:“君自來怨尤,怨尤出甚底?天之水旱為虐,不怕人怨
-
·圣人垂世則為持衡之言,救世則有偏重之言。持衡之言,達之天下萬世者也,可以示極。偏重
-
·明道答安石能使愧屈,伊川答子由遂激成三黨,可以觀二公所得。
-
·今古紛紛辨口,聚訟盈庭,積書充棟,皆起于世教之不明,而聰明才辨者各執(zhí)意見以求勝。故爭
-
·盜,只是欺人,此心有一毫欺人,一事欺人,一語欺人,人雖不知,即未發(fā)覺之盜也。言如是而行
-
·人一生不聞道,真是可憐。
-
·人欲之動,初念最熾,須要遲遲,就做便差了。天理之動,初念最勇,須要就做,遲遲便歇了。
-
·士大夫一身,斯世之奉弘矣。不蠶織而文繡,不耕畜而膏粱,不雇貸而車馬,不商販而積蓄。此
-
·一人多避忌,家有慶賀,一切尚紅而惡素。客有乘白馬者,不令入廄閑。有少年面白者,善諧謔
-
·蜀道不難,有難于蜀道者,只要在人得步。得步則蜀道若周行,失步則家庭皆蜀道矣。
-
·平生所為,使怨我者得以指摘,愛我者不能掩護,此省身之大懼也,士君子慎之。故我無過而謗
-
·一個俗念頭,一雙俗眼目,一口俗話說,任教聰明才辯,可惜錯活了一生。
-
·君子有過不辭謗,無過不反謗,共過不推謗。謗無所損于君子也。
-
·以時勢低昂理者,眾人也;以理低昂時勢者,賢人也;惟理是視,無所底昂者,圣人也。
-
·有由衷之言,有由口之言。有根心之色,有浮面之色。各不同也,應(yīng)之者貴審。
-
·世有十態(tài),君子免焉:無武人之態(tài)——粗豪,無婦人之態(tài)——柔懦,無兒女之態(tài)——嬌稚,無市
-
·上吐下瀉之疾,雖日進飲食,無補于憔悴;入耳出口之學(xué),雖日事講究,無益于身心。
-
·道在天地間,不限于取數(shù)之多,心力勤者得多,心力衰者得少,昏弱者一無所得。假使天下皆圣
-
·人言之不實者十九,聽言而易信者十九,聽言而易傳者十九。以易信之心,聽不實之言,播喜傳
-
·澤、潞之役,余與僚友并肩輿,日莫矣,僚友問輿夫:“去路幾何?”曰:“五十里。”僚友憮然
-
·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xí)r一點檢,此是省察大條款。人到此多想不
-
·夫治水者,通之乃所以窮之,塞之乃所以決之也。民情亦然。故先王引民情于正,不裁于法。
-
·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
-
·雅士無奇名,幽人絕隱慝。
-
·與友人論天下無一物無禮樂,因指幾上香曰:“此香便是禮,香煙便是樂;坐在此便是禮,一笑
-
·劍長三尺,用在一絲之铦刃。筆長三寸,用在一端之銳毫,其余皆無用之羨物也。雖然,使劍與
-
·太古之世,上下相忘,不言而信。中古上下求相孚,后世上下求相勝。上用法勝下,下用欺以避
-
·心平氣和而有強毅不可奪之力,秉公持正而有圓通不可拘之權(quán),可以語人品矣。
-
·淫怒是大惡,里面御不住氣,外面顧不得人,成甚涵養(yǎng)!或曰:涵養(yǎng)獨無怒乎?曰:圣賢之怒自別。
-
·圣人悲時憫俗,賢人痛世嫉俗,眾人混世逐俗,小人敗常亂俗。嗚呼!小人壞之,眾人從之,雖憫
-
·避嫌者,尋嫌者也;自辨者,自誣者也。心事重門洞達,略不回邪,行事八窗玲瓏,毫無遮障,則
-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又曰:“豈弟君子,民之父母。”君子觀于《詩》而知為
-
·余每食雖無肉味,而蔬食菜羹嘗足。因嘆曰:嗟夫!使天下皆如此而后盜可誅也。枵腹菜色,盜
-
·言在行先,名在實先,食在事先,皆君子之所恥。
-
·為惡再沒個勉強底,為善再沒個自然底。學(xué)者勘破此念頭,寧不愧奮?
-
·兩相磨蕩,有皆損無俱全,特大小久近耳。利刃終日斷割,必有缺折之時;砥石終日磨礱,亦有
-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發(fā)膚還父母之初,無些毀傷,親之孝子也。天全而生之,人全而歸
-
·大凡與人情不近,即行能卓越,道之賊也。圣人之道,人情而已。
-
·匹夫有不可奪之志,雖天子亦無可奈何。天子但能令人死,有視死如飴者,而天子之權(quán)窮矣。
-
·百毒惟有恩毒苦,萬味無如淡味長。
-
·“明白簡易”,此四字可行之終身。役心機,擾事端,是自投劇網(wǎng)也。
-
·義、命、法,此三者,君子之所以定身,而眾人之所妄念者也。從妄念而巧邪,圖以幸其私,君
-
·鬼神無聲無臭,而有聲有臭者乃無聲無臭之散殊也。故先王以聲臭為感格鬼神之妙機。周人
-
·回著頭看,年年有過差;放開腳行,日日見長進。
-
·四十以前養(yǎng)得定,則老而愈堅;養(yǎng)不定,則老而愈壞。百年實難,是以君子進德修業(yè)貴及時也。
-
·動時只見發(fā)揮不盡,那里覺錯?故君子主靜而慎動。主靜,則動者靜之枝葉也;慎動,則動者靜
-
·姑息之禍甚于威嚴(yán),此不可與長厚者道。
-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yīng)天下
-
·不怕千日密,只愁一事疏。誠了再無疏處,小人掩著,徒勞爾心矣。譬之于物,一毫欠缺,久則
-
·余二十年前曾有心跡雙清之志,十年來有四語云:行欲清,名欲濁。道欲進,身欲退。利欲后,
-
·任是千變?nèi)f化,千奇萬異,畢竟落在平常處歇。
-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自有《中庸》來,無人看破此一語。此吾道與佛老異處,最不可
-
·露己之美者惡,分人之美者尤惡,而況專人之美、竊人之美乎?吾黨戒之。
-
·日食膾炙者,日見其美,若不可一日無。素食三月,聞肉味只覺其腥矣。今與膾炙人言腥,豈不
-
·百姓凍餒謂之國窮,妻子困乏謂之家窮,氣血虛弱謂之身窮,學(xué)問空疏謂之心窮。
-
·性分、職分、名分、勢分,此四者宇內(nèi)之大物。性分、職分在己,在己者不可不盡;名分、勢
-
·法之立也,體其必至之情,寬以自生之路,而后繩其逾分之私,則上有直色而下無心言。今也小
-
·氣盛便沒涵養(yǎng)。
-
·法多則遁情愈多,譬之逃者,入千人之群則不可覓,入三人之群則不可藏矣。
-
·其有善而彰者,必其有惡而掩者也。君子不彰善以損德,不掩惡以長慝。
-
·業(yè)有不得不廢時,至于德,則自有知以至無知時,不可一息斷進修之功也。
-
·詩家無拘鄙之氣,然令人放曠;詞家無暴戾之氣,然令人淫靡。道學(xué)自有泰而不驕、樂而不淫
-
·法者,御世宰物之神器,人君本天理人情而定之,人君不得與;人臣為天下萬世守之,人臣不得
-
·蘊藉之士深沉,負荷之士弘重,斡旋之士圓通,康濟之士精敏。反是皆凡才也,即聰明辯博無補
-
·士大夫居鄉(xiāng),無論大有裨益,只不違禁出息、倚勢侵陵、受賄囑托、討占夫役,無此四惡,也還
-
·里面要活潑,于規(guī)矩之中無令怠忽;外面要擺脫,于禮法之中無令矯強。
-
·無鹽而脂粉,猶可言也;西施而脂粉,不仁甚矣。
-
·玄奇之疾,醫(yī)以平易;英發(fā)之疾,醫(yī)以深沉;闊大之疾,醫(yī)以充實。不遠之復(fù),不若未行之審也
-
·譽既汝歸,毀將安辭?利既汝歸,害將安辭?功既汝歸,罪將安辭?
-
·小人有恁一副邪心腸,便有一段邪見識;有一段邪見識,便有一段邪議論;有一段邪議論,便
-
·此心果有不可昧之真知,不可強之定見,雖斷舌可也,決不可從人然諾。
-
·上達無一頓底,一事有一事之上達,如灑掃應(yīng)對,食息起居,皆有精義入神處。一步有一步上達
-
·文姜與弒桓公,武后滅唐子孫,更其國廟,此二婦者,皆國賊也,而祔葬于墓,祔祭于廟,禮法安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