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或問:圣人有可克之己否?曰:惟堯、舜、文王、周、孔無己可克,其余圣人都有。己任是伊尹底①,己和是柳下惠底②,己清是伯夷底③,己志向偏于那一邊便是己。己者,我也。不能忘我而任意見也,狃于氣質之偏而離中也④,這己便是人欲,勝不得這己,都不成個剛者。
【譯文】有人問:圣人也有應該克制自己的地方嗎?回答說:只有堯、舜、文王、周公、孔子無可克制處,其余圣人都有。伊尹以天下為己任,柳下惠被稱為“圣之和者”,伯夷被稱為“圣之清者”,自己的志向偏向的一邊就是己。己,也就是我。不能忘我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就是拘泥于氣質的偏頗而離開了“中”,這樣的“己”便是人欲,戰勝不了這個“己”,都不能成為剛強的人。
注釋
【注釋】①伊尹:湯的輔相?!睹献印す珜O丑上》:“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薄睹献印とf章上》又載伊尹語:“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這就是說他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所以孟子說:“伊尹,圣之任者也?!?《孟子·萬章下》)?、诹禄?魯國賢者,本名展獲,字禽,又叫展季。柳下可能是其居,因以為號。據《列女傳》,惠是私謚?!睹献印とf章下》說他是“圣之和者”也。又說:“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厄窮而不憫。與鄉人處,由自然不忍去也?!疇枮闋?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事劻禄葜L者,鄙夫寬,薄夫敦?!薄、鄄?《孟子·萬章下》說:“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當紂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庇终f:“伯夷,圣之清者也?!薄、茚?niǔ):習以為常,拘泥。呂坤認為,伯夷等三人,都是偏于一邊之人,離開了中道,執中道者應像孔子那樣可任則任,可和則和,可清則清。可參看《孟子·萬章下》首條及有關注疏。
上一篇:大道有一條正路,進道有一定等級。圣人教人只示以一定之成法,在人自理會。理會得一步,再說與一步,其第一步不理會到十分,也不說與第二步。非是苦人,等級原是如此。第一步差一寸,也到第二步不得??鬃佑谫n,才說與他“一貫”,又先難他“多學而識”一語。至于仁者之事,又說“賜也,非爾所及”。今人開口便講學脈,便說本體,以此接引后學,何似癡人前說夢?孔門無此教法。
下一篇:堯、舜、周、孔之道只是傍人情、依物理,拈出個天然自有之中行將去,不驚人,不苦人,所以難及。后來人勝他不得,卻尋出甚高難行之事,玄冥隱僻之言,怪異新奇偏曲幻妄以求勝,不知圣人妙處只是個庸常??础读洝贰ⅰ端臅氛Z言何等平易,不害其為圣人之筆,亦未嘗有不明不備之道。嗟夫!賢智者過之,佛、老、楊、墨、莊、列、申、韓是已。彼其意見,才是圣人中萬分之一,而漫衍閎肆以至偏重而賊道,后學無識,遂至棄菽粟而餐玉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