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審勢量力,固智者事,然理所當為而值可為之地,圣人必做一番,計不得成敗。如圍成不克①,何損于舉動,竟是成當墮耳。孔子為政于衛(wèi)②,定要下手正名,便正不來,去衛(wèi)也得,只是這個事定姑息不過。今人做事只計成敗,都是利害心害了是非之公。
【譯文】審勢量力,固然是智者的事情,然而按理應當做而又遇到可以做的時機,圣人必然要干一番事業(yè),就計較不得成敗了。比如孔子打算毀掉三都,包圍了成邑而攻打不下,但是派兵攻打是沒錯的,成邑終究是應該墮毀的。如孔子到衛(wèi)國去幫助治理國政,一定先下手正定名分,即使正不了,離開衛(wèi)國也可以,只是這個事不可姑息不做。現(xiàn)在人做事只是計較成敗,這都是計較利害的私心害了是非的公心。
注釋
【注釋】①圍成不克:成,春秋時魯邑。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載:魯定公十三年夏,孔子欲墮魯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都,將墮孟孫氏之成時,公斂處父謂孟孫曰:“墮成,齊人必至于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鄣,無成,是無孟氏也。我將弗墮。”十二月,魯定公發(fā)兵圍成,但未能攻下。 ②“孔子為政于衛(wèi)”數(shù)句:《論語·子路》:“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上一篇:君子與小人共事必敗,君子與君子共事亦未必無敗,何者?意見不同也。今有仁者、義者、禮者、智者、信者五人焉,而共一事,五相濟則事無不成,五有主則事無不敗。仁者欲寬,義者欲嚴,智者欲巧,信者欲實,禮者欲文,事胡以成?此無他,自是之心勝而相持之勢均也。歷觀往事,每有以意見相爭至亡人國家,釀成禍變而不顧,君子之罪大矣哉。然則何如?曰:勢不可均,勢均則不相下,勢均則無忌憚而行其胸臆。三軍之事,卒伍獻計,偏裨謀
下一篇:一人覆屋以瓦,一人覆屋以茅,謂覆瓦者曰:“子之費十倍予,然而蔽風雨一也。”覆瓦者曰:“茅十年腐,而瓦百年不碎,子百年十更,而多以工力之費、屢變之勞也。”嗟夫!天下之患,莫大于有堅久之費,貽屢變之勞,是之謂工無用、害有益。天下之愚,亦莫大于狃朝夕之近,忘久遠之安,是之謂欲速成、見小利。是故樸素渾堅,圣人制物利用之道也。彼好文者,惟樸素之恥而靡麗夫易敗之物,不智甚矣。或曰:靡麗其渾堅者可乎?曰:既渾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