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氓》之詩,悔恨之極也,可為士君子殷鑒,當三復(fù)之。唐詩有云:“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
-
·君子小人調(diào)停,則勢不兩立,畢竟是君子易退,小人難除。若攻之太慘,處之太激,是謂土障狂
-
·豪雄之氣,雖正多粗,只用他一分便足濟事,那九分都多了,反以僨事矣。
-
·夫物,愚者真,智者偽;愚者完,智者喪。無論人,即烏之反哺,雉之耿介,鸤鳩均平專一,雎鳩
-
·自委質(zhì)后,終日做底是朝廷官,執(zhí)底是朝廷法,干底是朝廷事。榮辱在君,愛憎在人,進退在我
-
·天下之勢,頓可為也,漸不可為也。頓之來也驟,驟多無根;漸之來也深,深則難撼。頓著力在
-
·人到無所顧惜時,君父之尊不能使之嚴,鼎鑊之威不能使之懼,千言萬語不能使之喻,雖圣人亦
-
·恒言“疏懶勤謹”,此四字每相因。懶生疏,謹自勤。圣賢之身豈生而惡逸好勞哉?知天下皆
-
·學(xué)術(shù)以不愧于心、無惡于志為第一。也要點檢這心志是天理,是人欲;便是天理,也要點檢是
-
·天地發(fā)萬物之氣,到無外處止;收斂之氣,到無內(nèi)處止。不至而止者,非本氣不足則客氣相奪
-
·一善念發(fā),未說到擴充,且先執(zhí)持住,此萬善之囮也。若隨來隨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驛傳然,終
-
·象箸夾冰丸,須要夾得起。
-
·圣人有功于天地,只是“人事”二字。其盡人事也不言天命,非不知回天無力,人事當然,成敗
-
·不為三氏奴婢,便是兩間翁主。三氏者何?一曰氣質(zhì)氏,生來氣稟在身,舉動皆其作使,如勇者
-
·小家學(xué)問不可以語廣大,溷障學(xué)問不可以語易簡。
-
·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今子弟受父兄之責也,尚有所不堪,
-
·才為不善,怕污了名兒,此是徇外心。茍可瞞人,還是要做。才為不善,怕污了身子,此是為己
-
·圣賢學(xué)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學(xué)問是兩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
·鴟鴉其本聲也如鵲鳩,然第其聲可憎,聞?wù)咭詾椴幌?每彈殺之。夫物之飛鳴何嘗擇地哉?集屋
-
·法至于平,盡矣,君子又加之以恕。乃知平者,圣人之公也;恕者,圣人之仁也。彼不平者加之
-
·氣有三散:苦散,樂散,自然散。苦散樂散可以復(fù)聚,自然散不復(fù)聚矣。
-
·日之于萬形也,鑒之于萬象也,風之于萬籟也,尺度權(quán)衡之于輕重長短也,圣人之于萬事萬物也
-
·有憂世之實心,泫然欲淚;有濟世之實才,施處輒宜。斯人也,我愿為曳履執(zhí)鞭。若聚談紙上
-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zhì),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資質(zhì),聰明才辯是第三等資質(zhì)。
-
·毫厘之輕,斤鈞之所藉以為重者也;合勺之微,斛斗之所賴以多者也;分寸之短,丈尺之所需
-
·廟堂之上聚議者,其虛文也。當路者持不虛之成心,循不可廢之故事,特借群在以示公耳。是
-
·居官有五要:休錯問一件事,休屈打一個人,休妄費一分財,休輕勞一夫力,休茍取一文錢。
-
·冰凌燒不熟,石沙蒸不粘。
-
·無技癢心,是多大涵養(yǎng)。故程子見獵而癢。學(xué)者各有所癢,便當各就癢處搔之。
-
·才能技藝,讓他占個高名,莫與角勝。至于綱常大節(jié),則定要自家努力,不可退居人后。
-
·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只脫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或問之,曰:凡炎熱念,驕矜念,華美念,欲
-
·君子之所持循只有兩條路,非先圣之成規(guī),則時王之定制,此外悉邪也,俗也,君子不由。
-
·不動氣,事事好。
-
·言在行先,名在實先,食在事先,皆君子之所恥。
-
·毅然奮有為之志,到手來只做得五分;確然矢不為之操,到手來只守得五分。渠非不自信,未
-
·學(xué)者只能使心平氣和,便有幾分工夫。心平氣和人遇事卻執(zhí)持擔當,毅然不撓,便有幾分人品。
-
·才說要睡,便睡不著;才說要忘,便忘不得。
-
·在我有余,則足以當天下之感;以不足當感,未有不困者。識有余,理感而即透;才有余,事感
-
·未有冥行疾走于斷崖絕壁之道而不傾跌者。
-
·明道不落塵埃,多了看釋、老。伊川終是拘泥,少了看莊、列。
-
·“平”之一字極有意味,所以至治之世只說個天下平。或言:水無高下,一經(jīng)流注無不得平。
-
·當多事之秋,用無才之君子,不如用有才之小人。
-
·體解神昏,志消氣沮,天下事不是這般人干底。攘臂抵掌,矢志奮心,天下事也不是這般人干底
-
·吾輩所欠只是涵養(yǎng)不純不定,故言則矢口所發(fā),不當事,不循物,不宜人;事則恣意所行,或太
-
·隱逸之士只優(yōu)于貪榮戀勢人,畢竟在行道濟時者之下。君子重之,所以羞富貴利達之流也。若
-
·君子知其可知,不知其不可知。不知其可知則愚,知其不可知則鑿。
-
·吾輩終日念頭離不了四個字,曰“得失毀譽”。其為善也,先動個得與譽底念頭;其不敢為惡
-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貧民不可威也。
-
·古人之相與也,明目張膽,推心置腹。其未言也,無先疑;其既言也,無后慮。今人之相與也,
-
·精神只顧得一邊,任你聰明智巧,有所密必有所疏。惟平心率物,無毫發(fā)私意者,當疏當密,一
-
·古之士民,各安其業(yè),策勵精神,點檢心事。晝之所為,夜而思之,又思明日之所為。君子汲汲
-
·天地之財要看他從來處,又要看他歸宿處。從來處要豐要養(yǎng),歸宿處要約要節(jié)。
-
·圣賢處天下事,委曲紆徐,不輕徇一己之情,以違天下之欲,以破天下之防。是故道有不當直,
-
·吾黨望人甚厚,自治甚疏,只在口吻上做工夫,如何要得長進?
-
·要得富貴福澤,天主張,由不得我;要做賢人君子,我主張,由不得天。
-
·民鮮恥可以觀上之德,民鮮畏可以觀上之威,更不須求之民。
-
·世上沒個分外好底,便到天地位、萬物育底功用,也是性分中應(yīng)盡底事業(yè)。今人才有一善,便
-
·盈天地間只靠二種人為命,曰農(nóng)夫、織婦。卻又沒人重他,是自戕其命也。
-
·古者國不易君,家不易大夫,故其治因民宜俗,立綱陳紀。百姓與己相安,然后從容漸漬,日新
-
·禍莫大于不體人之私而又苦之,仇莫深于不諱人之短而又訐之。
-
·古人也算一個人,我輩成底是什么人?若不愧不奮,便是無志。
-
·文姜與弒桓公,武后滅唐子孫,更其國廟,此二婦者,皆國賊也,而祔葬于墓,祔祭于廟,禮法安
-
·余燕服長公服少許,余惡之,令差短焉。或曰:“何害?”余曰:“為下者出其分寸長,以形在上
-
·好人之善,惡人之惡,不難于過甚。只是好己之善,善己之惡,便不如此痛切。
-
·“本分”二字,妙不容言。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知本分則千態(tài)萬狀一毫加損不得。圣王
-
·學(xué)者說話要簡重從容,循物傍事,這便是說話中涵養(yǎng)。
-
·姑息依戀,是處人大病痛,當義處,雖處骨肉,亦要果斷。魯莽徑直,是處事大病痛,當緊要處,
-
·說自然是第一等話,無所為而為;說當然是第二等話,性分之所當盡,職分之所當為;說不可
-
·“明白簡易”,此四字可行之終身。役心機,擾事端,是自投劇網(wǎng)也。
-
·萬歷丙戌而后,舉業(yè)文字如晦夜?jié)怅幏獾匮?閉目蒙被滅燈光。又如墓中人說鬼話,顛狂人說
-
·齋戒神明其德,洗心退藏于密。
-
·天地萬物,其情無一毫不與吾身相干涉,其理無一毫不與吾身相發(fā)明。
-
·當急遽冗雜時,只不動火,則神有余而不勞,事從容而就理。一動火,種種都不濟。
-
·為人上者,只是使所治之民個個要聊生,人人要安分,物物要得所,事事要協(xié)宜,這是本然職分
-
·文章有八要:簡、切、明、盡、正、大、溫、雅。不簡則失之繁冗,不切則失之浮泛,不明則
-
·十分識見人與九分者說,便不能了悟,況愚智相去不翅倍蓰。而一不當意輒怒而棄之,則皋、
-
·以是非決行止,而以利害生悔心,見道不明甚矣。
-
·暑之將退也先燠,天之將旦也先晦。投丸于壁,疾則內(nèi)射,物極則反,不極則不反也。故愚者惟
-
·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義處命,不以其道得之不處,命不足道也。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