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者事事要自責,慎無責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無能。時時自反,
-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今之學者將個浮躁心觀理,將個
-
·用威行法,宜有三豫,一曰上下情通,二曰惠愛素孚,三曰公道難容。如此,則雖死而人無怨矣。
-
·正門學脈切近精實,旁門學脈奇特玄遠;正門工夫戒慎恐懼,旁門夫曠大逍遙;正門宗指漸次
-
·未試于火皆純金也,未試于事皆完人也。惟圣人無往而不可。下圣人一等,皆有所不足,皆可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堯舜以至于途之人,必有所以汲汲皇皇者,而后其德進、其業成。故曰
-
·天下不可一日無君,故夷、齊非湯、武,明臣道也。此天下之大防也,不然則亂臣賊子接踵矣,
-
·耳目之玩,偶當于心,得之則喜,失之則悲,此兒女子常態也。世間甚物與我相關,而以得喜以
-
·心之好惡不可迷也,耳目口鼻四肢之好惡不可徇也。瞽者不辨蒼素,聾者不辨宮商,鼽者不辨
-
·尋行數墨是頭巾見識,慎步矜趨是釵裙見識,大刀闊斧是丈夫見識,能方能圓、能大能小是圣
-
·有處常之五常,有處變之五常。處常之五常是經,人所共知;處變之五常是權,非識道者不能
-
·心無一事累,物有十分春。
-
·君子言見聞,不言不見聞;言有益,不言不益。
-
·有余,當事之妙道也。故萬無可慮之事備十一,難事備百一,大事備千一,不測之事備萬一。
-
·盜莫大于瞞心昧己,而竊劫次之。
-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
-
·天下之禍,多隱成而卒至,或偶激而遂成。隱成者貴預防,偶激者貴堅忍。
-
·十分識見人與九分者說,便不能了悟,況愚智相去不翅倍蓰。而一不當意輒怒而棄之,則皋、
-
·避嫌者,尋嫌者也;自辨者,自誣者也。心事重門洞達,略不回邪,行事八窗玲瓏,毫無遮障,則
-
·古人之寬大,非直為道理當如此,然煞有受用處。弘器度以養德也,省怨怒以養氣也,絕仇讎以
-
·吾輩所欠只是涵養不純不定,故言則矢口所發,不當事,不循物,不宜人;事則恣意所行,或太
-
·君子之處事也,要我就事,不令事就我。其長民也,要我就民,不令民就我。
-
·議論之家,旁引根據,然而據傳莫如據經,據經莫如據理。
-
·《易》道,渾身都是,滿眼都是,盈六合都是。三百八十四爻,圣人特拈起三百八十四事來做題
-
·以理言之,則當然者謂之天,命有德討有罪,奉三尺無私是已。以命言之,則自然者謂之天,莫
-
·無事時惟有邱民好蹂踐,自吏卒以上,人人得而魚肉之。有事時惟有邱民難收拾,雖天子亦無
-
·“禮”之一字,全是個虛文,而國之治亂、家之存亡、人之死生、事之成敗罔不由之。故君子
-
·圣人之私,公;眾人之公,私。
-
·天下之事,有速而迫之者,有遲而耐之者,有勇而劫之者,有柔而折之者,有憤而激之者,有喻而
-
·道有一真而意見常千百也,故言多而道愈漓;事有一是而意見常千百也,故議多而事愈僨。
-
·讀書人最怕誦底是古人語,做底是自家人。這等讀書,雖閉戶十年,破卷五車,成什么用?
-
·知其不可為而遂安之者,達人智士之見也。知其不可為而猶極力以圖之者,忠臣孝子之心也。
-
·圣人無夜氣。
-
·終極與始接,困極與亨接。
-
·或問:仁義禮智發而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便是天則否?曰:圣人發出來便是天則,眾人
-
·足民,王政之大本。百姓足,萬政舉;百姓不足,萬政廢。孔子告子貢以“足食”,告冉有以“
-
·有人于此,其孫呼之曰祖,其祖呼之曰孫,其子呼之曰父,其父呼之曰子,其舅呼之曰甥,其甥呼
-
·將三代以來陋習敝規一洗而更之,還三代以上一半古意,也是一個相業。若改正朔,易服色,都
-
·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此是省察大條款。人到此多想不
-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處便難,到可以笑人時則更難。
-
·世教不明,風俗不美,只是策勵士大夫。
-
·秀雅溫文,正容謹節,清廟明堂所宜。若蹈湯火,衽金革,食牛吞象之氣,填海移山之志,死孝死
-
·人一生大罪過,只在“自是自私”四字。
-
·太和中發出,金石可穿,何況民物,有不孚格者乎?
-
·處世以譏訕為第一病痛。不善在彼,我何與焉?
-
·“躁心浮氣,淺衷狹量”,此八字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靜則凝重
-
·古之學者在心上做工夫,故發之外面者為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外面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則為
-
·變民風易,變士風難;變士風易,變仕風難。仕風變,天下治矣。
-
·取天下,守天下,只在一種人上加意念,一個字上做工夫。一種人是那個?曰“民”。一個字是
-
·制禮法以垂萬世繩天下者,須是時中之圣人斟酌天理人情之至而為之,一以立極,無一毫矯拂
-
·吳越之戰利用智,羌胡之戰利用勇。智在相機,勇在養氣。相機者務使鬼神不可知,養氣者務
-
·世道、人心、民生、國計,此是士君子四大責任。這里都有經略,都能張主,此是士君子四大
-
·正命者,完卻正理,全卻初氣,未嘗以我害之,雖桎梏而死,不害其為正命。若初氣鑿喪,正理不
-
·天道漸則生,躐則殺。陰陽之氣皆以漸,故萬物長養而百化昌遂。冬燠則生氣散,夏寒則生氣
-
·無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士大夫可圖諸座右。
-
·事有可以義起者,不必泥守舊例;有可以獨斷者,不必觀望眾人。若舊例當、眾人是,莫非胸
-
·韋弁布衣,是我生初服,不愧此生,盡可以還。大造軒冕,是甚物事,將個丈夫來做壞了,有甚面
-
·渾身都遮蓋得,惟有面目不可掩,面目者,心之證也。即有厚貌者,卒然難做預備,不覺心中事
-
·靜是個見道底妙訣,只在靜處潛觀,六合中動底機括都解破若見了。還有個妙訣以守之,只是
-
·氣無終盡之時,形無不毀之理。
-
·凡病人,面紅如赭,發潤如油者不治,蓋萃一身之元氣血脈盡于面目之上也。嗚呼!人君富,四
-
·沖繁地、頑鈍人、紛雜事、遲滯期、拂逆時,此中最好養火。若決裂憤激,悔不可言。耐得過
-
·手段不可太闊,太闊則填塞難完;頭緒不可太繁,太繁則照管不到。
-
·舉世之議論有五:求之天理而順,即之人情而安,可揆圣賢,可質神明,而不必于天下所同,曰公
-
·閉戶于鄉鄰之斗,雖有解紛之智,息爭之力,不為也,雖忍而不得謂之楊朱。忘家于懷襄之時,
-
·天地所以循環無端積成萬古者,只是四個字,曰“無息有漸”。圣學亦然,縱使生知之圣,敏則
-
·或問:慮以下人,是應得下他不?曰:若應得下他,如子弟之下父兄,這何足道?然亦不是卑諂而
-
·藏人為君守財,吏為君守法,其守,一也。藏人竊藏以營私謂之盜,吏以法市恩不曰盜乎?賣公
-
·“明理省事”甚難,此四字終身理會不盡,得了時無往而不裕如。
-
·世之人,聞人過失便喜談而樂道之;見人規己之過,既掩護之,又痛疾之。聞人稱譽便欣喜而
-
·學者萬病只一個“靜”字治得。
-
·蘊藉之士深沉,負荷之士弘重,斡旋之士圓通,康濟之士精敏。反是皆凡才也,即聰明辯博無補
-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
·只拿定一個“是”字做,便是“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底道理,更問甚占卜,信甚
-
·敬事鬼神,圣人維持世教之大端也,其義深,其工大。但自不可鑿求,不可道破耳。
-
·學問要訣只有八個字:涵養德性,變化氣質。守住這個,再莫向迷津問渡。
-
·是把鑰匙都開底鎖,只看投簧不投簧。
-
·言一也,出由之口,則信且從;出跖之口,則三令五申而人且疑之矣。故有言者有所以重其言
-
·自然謂之天,當然謂之天,不得不然謂之天。陽亢必旱,久旱必陰,久陰必雨,久雨必晴,此之謂
-
·輕信驟發,聽言之大戒也。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