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要非人,先要認(rèn)底自家是個什么人;要認(rèn)底自家,先看古人是個什么人。
-
·茂林芳樹,好鳥之媒也;污池濁渠,穢蟲之母也。氣類之自然也。善不與福期,惡不與禍招。
-
·弊端最不可開,弊風(fēng)最不可成。禁弊端于未開之先易,挽弊風(fēng)于既成之后難。識弊端而絕之,
-
·常使精神在心目間,便有主而不眩。于客感之交,只一昏昏,便是胡亂應(yīng)酬。豈無偶合?終非心
-
·擔(dān)當(dāng)處都要個自強(qiáng)不息之心,受用處都要個有余不盡之意。
-
·凡動天感物,皆純氣也。至剛至柔,與中和之氣皆有所感動,純故也。十分純里才有一毫雜,便
-
·“本分”二字,妙不容言。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知本分則千態(tài)萬狀一毫加損不得。圣王
-
·一善念發(fā),未說到擴(kuò)充,且先執(zhí)持住,此萬善之囮也。若隨來隨去,更不操存此心,如驛傳然,終
-
·激之以理法,則未至于惡也,而奮然為惡;愧之以情好,則本不徙義也,而奮然向義,此游說者
-
·有問密語者,囑曰:“望以實心相告。”余笑曰:“吾內(nèi)有不可瞞之本心,上有不可欺之天日。
-
·人一生大罪過,只在“自是自私”四字。
-
·把天地間真實道理作虛套子干,把世間虛套子作實事干,吁!所從來久矣。非霹靂手段,變此錮
-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者,不獨妄動人宜慎,
-
·萬物生于性,死于情。故上智去情,君子正情,眾人任情,小人肆情。夫知情之能死人也,則當(dāng)
-
·是眾人即當(dāng)取其偏長,是賢者則當(dāng)望以中道。
-
·圣人制規(guī)矩不制方圓,謂規(guī)矩可為方圓,方圓不能為方圓耳。
-
·學(xué)欲博,技欲工,難說不是一長。總較作人,只是夠了便止。學(xué)如班、馬,字如鐘、王,文如曹
-
·不難天下相忘,只怕一人竊笑。夫舉世之不聞道也久矣,而聞道者未必?zé)o人。茍為聞道者所知
-
·論理要精詳,論事要剴切,論人須帶二三分渾厚。若切中人情,人必難堪,故君子不盡人之情,
-
·泰極必有受其否者,否極必有受其泰者。故水一壅必決,水一決必涸。世道縱極,必有操切者
-
·孟子謂文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雖非文王之心,最看得時勢定。文王非利天下而取
-
·天地所以信萬物,圣人所以安天下,只是一個“常”字。常也者,帝王所以定民志者也。常一
-
·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zé)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
·徇情而不廢法,執(zhí)法而不病情,居官之妙悟也。圣人未嘗不履正奉公,至其接人處事大段圓融
-
·天下之禍,成于怠忽者居其半,成于激迫者居其半。惟圣人能銷禍于未形,弭患于既著,夫是之
-
·古之圣王不盡人之情,故下之忠愛嘗有余。后世不然,平日君臣相與僅足以存體面而無可感之
-
·士君子作人不長進(jìn),只是不用心、不著力。其所以不用心不著力者,只是不愧不奮。能愧能奮
-
·惡惡太嚴(yán),便是一惡;樂善甚亟,便是一善。
-
·《易》道,渾身都是,滿眼都是,盈六合都是。三百八十四爻,圣人特拈起三百八十四事來做題
-
·古之學(xué)者,窮居而籌兼善之略。今也同為僚寀,后進(jìn)不敢問先達(dá)之事,右署不敢知左署之職。
-
·六合是我底六合,那個是人;我是六合底我,那個是我。
-
·以激而發(fā)者,必以無激而廢,此不自涵養(yǎng)中來,算不得有根本底學(xué)者。涵養(yǎng)中人,遇當(dāng)為之事,
-
·心怕二三,情怕一。
-
·人到自家沒奈自家何時,便可慟哭。
-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處。
-
·兩柔無聲,合也;一柔無聲,受也。兩剛必碎,激也;一剛必?fù)p,積也。故《易》取一剛一柔,
-
·君子處事,主之以鎮(zhèn)靜有主之心,運之以圓活不拘之用,養(yǎng)之以從容敦大之度,循之以推行有漸
-
·明義理易,識時勢難。明義理,腐儒可能;識時勢,非通儒不能也。識時易,識勢難。識時,見
-
·性一母而五子,五性者,一性之子也。情者,五性之子也。一性靜,靜者陰;五性動,動者陽。
-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yīng)天下
-
·飯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想就說,事休不思就做。
-
·正命者,完卻正理,全卻初氣,未嘗以我害之,雖桎梏而死,不害其為正命。若初氣鑿喪,正理不
-
·有過不害為君子。無過可指底,真則圣人,偽則大奸,非鄉(xiāng)愿之媚世,則小人之欺世也。
-
·御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講信修睦,其次遠(yuǎn)駕長驅(qū),其次堅壁清野,其次陰符智運,其次
-
·耐煩則為三王,不耐煩則為五霸。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堯舜以至于途之人,必有所以汲汲皇皇者,而后其德進(jìn)、其業(yè)成。故曰
-
·露己之美者惡,分人之美者尤惡,而況專人之美、竊人之美乎?吾黨戒之。
-
·先天立命處是萬物自具底,天地只是個生息培養(yǎng)。只如草木原無個生理,天地好生,亦無如之
-
·膾炙之處,蠅飛滿幾,而太羹玄酒不至。膾炙日增,而欲蠅之集太羹玄酒,雖驅(qū)之不至也。膾炙
-
·美生愛,愛生狎,狎生玩,玩生驕,驕生悍,悍生死。
-
·亡我者我也,人不自亡,誰能亡之?
-
·極寬過厚足恭曲謹(jǐn)之人,亂世可以保身,治世可以敦俗。若草昧經(jīng)綸,倉卒籌畫,荷天下之重,
-
·要知道雷霆霜雪都是太和。
-
·孔孟以前人物只是見大,見大便不拘攣。小家勢人尋行數(shù)墨,使殺了,只成就個狷者。
-
·寬人之惡者,化人之惡者也;激人之過者,甚人之過者也。
-
·圣人只有一種才,千通萬貫,隨事合宜。譬如富貴,只積一種錢,貿(mào)易百貨都得。眾人之才如貨
-
·道是第一等,德是第二等,功是第三等,名是第四等。自然之謂道,與自然游謂之道士。體道之
-
·聞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誣其心;聞人之過而播揚(yáng)之,或枝葉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
-
·理勢數(shù)皆有自然,圣人不與自然斗,先之不敢干之,從之不敢迎之,待之不敢奈之,養(yǎng)之不敢強(qiáng)
-
·榮辱系乎所立,所立者固,則榮隨之,雖有可辱,人不忍加也。所立者廢,則辱隨之,雖有可榮,
-
·上士重道德,中士重功名,下士重辭章,斗筲之人重富貴。
-
·知費之為省,善省者也,而以省為省者愚,其費必倍。知勞之為逸者,善逸者也,而以逸為逸者
-
·一人覆屋以瓦,一人覆屋以茅,謂覆瓦者曰:“子之費十倍予,然而蔽風(fēng)雨一也。”覆瓦者曰:
-
·參苓歸芪,本益人也,而與身無當(dāng),反以益病。親厚懇切,本愛人也,而與人無當(dāng),反以速禍。故
-
·三皇是道德世界,五帝是仁義世界,三王是禮義世界,春秋是威力世界,戰(zhàn)國是智巧世界,漢以
-
·多少英雄豪杰,可與為善,而卒無成,只為拔此身于習(xí)俗中不出。若不恤群謗,斷以必行,以古
-
·陽道生,陰道養(yǎng),故向陽者先發(fā),向陰者后枯。
-
·休買貴后賤,休逐眾人見。
-
·居鄉(xiāng)而囿于數(shù)十里之見,硁硁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游大都,見千里之事,茫然自失矣。居今
-
·天地萬物之理,出于靜入于靜;人心之理,發(fā)于靜歸于靜。靜者,萬理之橐龠,萬化之樞紐也。
-
·無損損,無益益,無通通,無塞塞,此調(diào)天地之道,理人物之宜也。然人君自奉無嫌于損損,于百
-
·自鄉(xiāng)舉里選之法廢,而后世率尚詞章。唐以詩賦求真才,更為可嘆;宋以經(jīng)義取士,而我朝因
-
·渾身都遮蓋得,惟有面目不可掩,面目者,心之證也。即有厚貌者,卒然難做預(yù)備,不覺心中事
-
·形生于氣,氣化沒有底,天地定然沒有。天地沒有底,萬物定然沒有。
-
·人才邪正,世道為之也;世道污隆,君相為之也。君人者何嘗不費富貴哉?以正富貴人,則小人
-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
·氣只夠喘息底,聲只夠聽聞底,切莫長余分毫,以耗無聲無臭之真體。
-
·費宰之辭,長府之止,看閔子議論,全是一個機(jī)軸,便見他和悅而諍。處人論事之法,莫妙于閔
-
·世上沒個分外好底,便到天地位、萬物育底功用,也是性分中應(yīng)盡底事業(yè)。今人才有一善,便
-
·學(xué)者只把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dāng)為,時時留心,件件努力,便骎骎乎圣賢之域。非此二者,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nèi)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