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之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今人卻以其所不能者病人。
-
·臨民要莊謹,即近習門吏起居常侍之間,不可示之以可慢。
-
·難消客氣衰猶壯,不盡塵心老尚童。
-
·流俗污世中真難做人,又跳脫不出,只是清而不激就好。
-
·冬者,萬物之夜,所以待勞倦養(yǎng)精神者也。春生、夏長、秋成,而不培養(yǎng)之以冬,則萬物之滅久
-
·因偶然之事,立不變之法;懲一夫之失,苦天下之人。法莫病于此矣。近日建白,往往而然。
-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
-
·足民,王政之大本。百姓足,萬政舉;百姓不足,萬政廢??鬃痈孀迂曇?ldquo;足食”,告冉有以“
-
·冷淡中有無限受用處,都戀戀炎熱,抵死不悟,既悟不知回頭,既回頭卻又羨慕,此是一種依膻
-
·知識,帝則之賊也。惟忘知識以任帝則,此謂天真,此謂自然。一著念便乖違,愈著念愈乖違,
-
·處眾人中,孤另另的別作一色人,亦吾道之所不取也。子曰:“群而不黨。”群占了八九分,不
-
·下情之通于上也,如嬰兒之于慈母,無小弗達。上德之及于下也,如流水之于間隙,無微不入。
-
·濁氣醇,清氣漓;濁氣厚,清氣??;濁氣同,清氣分;濁氣溫,清氣寒;濁氣柔,清氣剛;濁氣
-
·余二十年前曾有心跡雙清之志,十年來有四語云:行欲清,名欲濁。道欲進,身欲退。利欲后,
-
·鄉(xiāng)原是似不是偽,孟子也只定他個“似”字。今人卻把“似”字作“偽”字看,不惟欠確,且
-
·暑之將退也先燠,天之將旦也先晦。投丸于壁,疾則內射,物極則反,不極則不反也。故愚者惟
-
·寓兵于農,三代圣王行之甚好,家家知耕,人人知戰(zhàn),無論即戎,亦可弭盜,且經數十百年不用兵
-
·喜奉承是個愚障,彼之甘言卑辭、隆禮過情,冀得其所欲而免其可罪也。而我喜之、感之,遂
-
·道途不治,不責婦人。中饋不治,不責仆夫。各有所官也。
-
·罕譬而喻者,至言也;譬而喻者,微言也;譬而不喻者,玄言也。玄言者,道之無以為者也。不
-
·水千流萬派始于一源,木千枝萬葉出于一本,人千酬萬應發(fā)于一心,身千病萬癥根于一臟。眩
-
·“暮夜無知”,此四字百惡之總根也。人之罪莫大于欺,欺者,利其無知也。大奸大盜,皆自無
-
·事有大于勞民傷財者,雖勞民傷財亦所不顧;事有不關利國安民者,雖不勞民傷財亦不可為。
-
·“察言觀色,度德量力”,此八字處世處人一時少不得底。
-
·圣人之道,太和而已,故萬物皆育。便是秋冬,不害其為太和,況太和又未嘗不在秋冬宇宙間哉
-
·手段不可太闊,太闊則填塞難完;頭緒不可太繁,太繁則照管不到。
-
·收放心休要如追放豚,既入苙了,便要使他從容閑暢,無拘迫懊憹之狀。若恨他難收,一向束縛
-
·或問:傲為兇德,則謙為吉德矣?曰:謙真是吉,然謙不中禮,所損亦多。在上者為非禮之謙,則
-
·民情有五,皆生于便。見利則趨,見色則愛,見飲食則貪,見安逸則就,見愚弱則欺,皆便于己故
-
·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
-
·心相信,則跡者土苴也,何煩語言?相疑,則跡者媒蘗也,益生猜貳。故有誓心不足自明,避嫌反
-
·變法者變時勢不變道,變枝葉不變本。吾怪夫后之議法者偶有意見,妄逞聰明,不知前人立法
-
·廣所依不如擇所依,擇所依不如無所依。無所依者,依天也。依天者有獨知之契,雖獨立宇宙
-
·終極與始接,困極與亨接。
-
·一人入餅肆,問餅直幾何,館人曰:“餅一錢一。”食數餅矣,錢如數與之。館人曰:“餅不用
-
·火性發(fā)揚,水性流動,木性條暢,金性堅剛,土性重厚,其生物也亦然。
-
·學問之功,生知圣人亦不敢廢。不從學問中來,任從有掀天揭地事業(yè),都是氣質作用。氣象豈
-
·先事體怠神昏,事到手忙腳亂,事過心安意散,此事之賊也,兵家尤不利此。
-
·屋漏尚有十目十手,為人上者,大庭廣眾之中,萬手千目之地,譬之懸日月以示人,分毫掩護不
-
·茍時不茍真不茍,忙處無忙再無忙。
-
·事事只在道理上商量,便是真體認。
-
·“忍”“激”二字,是禍福關。
-
·世人賤老而圣王尊之,世人棄愚而君子取之,世人恥貧而高士清之,世人厭淡而智者味之,世人
-
·俗氣入膏肓,扁鵲不能治。為人胸中無分毫道理,而庸調卑職、虛文濫套認之極真,而執(zhí)之甚
-
·理路直截,欲路多岐;理路光明,欲路微曖;理路爽暢,欲路懊煩;理路逸樂,欲路憂勞。
-
·從容而不后事,急遽而不失容,脫略而不疏忽,簡靜而不涼薄,真率而不鄙俚,溫潤而不脂韋,光
-
·一滴多于一斝,一分長似一尋,誰謂細微可忽?死生只系滴分。
-
·以吾身為內,則吾身之外皆外物也。故富貴利達,可生可榮,茍非道焉,而君子不居。以吾心為
-
·試心石上即平地,沒足池中有隱潭。
-
·手容恭,足容重,頭容直,口容止,坐如尸,立如齋,儼若思。目無狂視,耳無傾聽。此外景也。
-
·小勇噭躁,巧勇色笑,大勇沉毅,至勇無氣。
-
·萬物之情各求自遂者也,惟圣人之心則欲遂萬物而忘自遂。
-
·顏淵透徹,曾子敦樸,子思縝細,孟子豪爽。
-
·精神爽奮則百廢俱興,肢體怠弛則百興俱廢。圣人之治天下,鼓舞人心,振作士氣,務使天下之
-
·萬水自發(fā)源處入百川,容不得;入江淮河漢,容不得。直流至海,則浩浩恢恢,不知江淮幾時入
-
·姑息之禍甚于威嚴,此不可與長厚者道。
-
·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涵蓄以養(yǎng)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大。
-
·橫吞八極水,細數九牛毛。
-
·造物有涯而人情無涯,以有涯足無涯,勢必爭,故人人知足則天下有余。造物有定而人心無定,
-
·齋戒神明其德,洗心退藏于密。
-
·圣人悲時憫俗,賢人痛世嫉俗,眾人混世逐俗,小人敗常亂俗。嗚呼!小人壞之,眾人從之,雖憫
-
·朝三暮四,用術者誠詐矣。人情之極致,有以朝三暮四為便者,有以朝四暮三為便者,要在當其
-
·天地間萬物都是陰陽兩個共成底。其獨得于陰者,見陽必避,蝸牛壁蘚之類是也。其獨得于陽
-
·這一口呼吸去,萬古再無復返之理。呼吸暗積,不覺白頭。靜觀君子,所以撫髀而愛時也。然
-
·古之論賢不肖者,不曰幽明則曰枉直,則知光明洞達者為賢,隱伏深險者為不肖。真率爽快者
-
·與友人論天下無一物無禮樂,因指幾上香曰:“此香便是禮,香煙便是樂;坐在此便是禮,一笑
-
·目不容一塵,齒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靈臺內許多荊榛,卻自容得?
-
·終日不歇口,無一句可議之言,高于緘默者百倍矣。
-
·劍長三尺,用在一絲之铦刃。筆長三寸,用在一端之銳毫,其余皆無用之羨物也。雖然,使劍與
-
·分明不動聲色,濟之有余,卻露許多痕跡,費許大張皇,最是拙工。
-
·不善之名每成于一事,后有諸長不能掩也,而惟一不善傳。君子之動,可不慎與?
-
·有希天之學,有達天之學,有合天之學,有為天之學。
-
·觀一葉而知樹之死生,觀一面而知人之病否,觀一言而知識之是非,觀一事而知心之邪正。
-
·“禮”之一字,全是個虛文,而國之治亂、家之存亡、人之死生、事之成敗罔不由之。故君子
-
·論理要精詳,論事要剴切,論人須帶二三分渾厚。若切中人情,人必難堪,故君子不盡人之情,
-
·心放不放,要在邪正上說,不在出入上說。且如高臥山林,游心廊廟;身處衰世,夢想唐虞;游
-
·威儀養(yǎng)得定了,才有脫略便害羞赧;放肆慣得久了,才入禮群便害拘束。習不可不慎也。
-
·圣人一無所昏。
-
·守先王之大防,不為茍且人開蹊竇,此儒者之操尚也。敷先王之道而布之宇宙,此儒者之事功
-
·物理人情,自然而已。圣人得其自然者以觀天下,而天下之人不能逃圣人之洞察;握其自然者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