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君子豪杰戰兢惕勵,當大事勇往直前;小人豪杰放縱恣睢,拼一命橫行直撞。
-
·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
·君子慎求人,講道問德,雖屈己折節,自是好學者事。若富貴利達向人開口,最傷士氣,寧困頓
-
·淺狹一心,到處便招尤悔;因循兩字,從來誤盡英雄。
-
·不當事不知自家不濟,才隨遇長,識以窮精,坐談先生,只好說理耳。
-
·“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朱注云:“訚訚,和悅而諍。”只一“諍”字,十分扶持世道。近
-
·子弟生富貴家,十九多驕惰淫泆,大不長進,古人謂之豢養,言甘食美服養此血肉之軀,與犬豕
-
·有膾炙于此,一人曰咸,一人曰酸,一人曰淡,一人曰辛,一人曰精,一人曰粗,一人曰生,一人曰
-
·“禮”之一字,全是個虛文,而國之治亂、家之存亡、人之死生、事之成敗罔不由之。故君子
-
·初開口便是煞尾語,初下手便是盡頭著,此人大無含蓄,大不濟事,學者戒之。
-
·憂世者與忘世者談,忘世者笑;忘世者與憂世者談,憂世者悲。嗟夫!六合骨肉之淚,肯向一室
-
·只見倒了墻,幾曾見倒了地。
-
·學問之道,便是正也,怕雜。不一則不真,不真則不精。入萬景之山,處處堪游,我原要到一處,
-
·手有手之道,足有足之道,耳目鼻口有耳目鼻口之道。但此輩皆是奴婢,都聽天君使令,使之以
-
·有余,當事之妙道也。故萬無可慮之事備十一,難事備百一,大事備千一,不測之事備萬一。
-
·無以小事動聲色,褻大人之體。
-
·毅然奮有為之志,到手來只做得五分;確然矢不為之操,到手來只守得五分。渠非不自信,未
-
·盡聰明底是盡昏愚,盡木訥底是盡智慧。
-
·識見議論最怕小家子勢。
-
·禮與刑二者常相資也,禮先刑后,禮行則刑措,刑行則禮衰。
-
·學問以澄心為大根本,以慎口為大節。
-
·有憂世之實心,泫然欲淚;有濟世之實才,施處輒宜。斯人也,我愿為曳履執鞭。若聚談紙上
-
·圣人聯天下為一身,運天下于一心。今夫四肢百骸、五臟六腑皆吾身也,痛癢之微無有不覺、
-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
·兩物交必有聲,兩人交必有爭。有聲,兩剛之故也。兩柔則無聲,一柔一剛亦無聲矣。有爭,兩
-
·富貴,家之災也;才能,身之殃也;聲名,謗之媒也;歡樂,悲之藉也。故惟處順境為難,只是
-
·聞毀不可遽信,要看毀人者與毀于人者之人品。毀人者賢,則所毀者損;毀人者不肖,則所毀
-
·其有善而彰者,必其有惡而掩者也。君子不彰善以損德,不掩惡以長慝。
-
·先王為政全在人心上用工夫,其體人心在我心上用工夫。何者?同然之故也。故先王體人于我
-
·發去木一段,造神櫝一、鏡臺一、腳桶一。錫五斤,造香爐一、酒壺一、溺器一。此造物之象
-
·茍時不茍真不茍,忙處無忙再無忙。
-
·說自然是第一等話,無所為而為;說當然是第二等話,性分之所當盡,職分之所當為;說不可
-
·近世士風大可哀已。英雄豪杰本欲為宇宙樹立大綱常、大事業,今也,驅之俗套,繩以虛文,不
-
·心實不然而跡實然,人執其然之跡,我辯其不然之心,雖百口不相信也。故君子不示人以可疑
-
·儒者之末流與異端之末流何異?似不可以相誚也。故明于醫可以攻病人之標本,精于儒可以中
-
·疑心最害事,二則疑,不二則不疑也。然則圣人無疑乎?曰:圣人只認得一個理,因理以思,順理
-
·脫盡“氣習”二字,便是英雄。
-
·有殺之為仁,生之為不仁者;有取之為義,與之為不義者;有卑之為禮,尊之為非禮者;有不
-
·變法者變時勢不變道,變枝葉不變本。吾怪夫后之議法者偶有意見,妄逞聰明,不知前人立法
-
·太和中發出,金石可穿,何況民物,有不孚格者乎?
-
·萬物發生,皆是流于既溢之余;萬物收斂,皆是勞于既極之后。天地一歲一呼吸,而萬物隨之。
-
·漢儒雜道,宋儒隘道。宋儒自有宋儒局面,學者若入道,且休著宋儒橫其胸中,只讀六經、四書
-
·道理甚明甚淺甚易,只被后儒到今說底玄冥,只似真禪,如何使俗學不一切詆毀而盡叛之!
-
·吉兇禍福是天主張,毀譽予奪是人主張,立身行己是我主張。此三者不相奪也。
-
·有處常之五常,有處變之五常。處常之五常是經,人所共知;處變之五常是權,非識道者不能
-
·規模先要個闊大,意思先要個安閑,古之人約己而豐人,故群下樂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
-
·艱語深辭,險句怪字,文章之妖而道之賊也,后學之殃而木之災也。路本平而山溪之,日月本明
-
·凡人光明博大,渾厚含蓄,是天地之氣;溫煦和平,是陽春之氣;寬縱任物,是長夏之氣;嚴凝
-
·吾人終日最不可游游蕩蕩,做空軀殼。
-
·孔顏窮居,不害其為仁覆天下,何則?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嘗一日忘也。
-
·按察司署楹帖:光天化日之下,四方陰邪休行;大冬嚴雪之中,一點陽春自在。
-
·善用力者,舉百鈞若一羽;善用眾者,操萬旅若一人。
-
·休作世上另一種人,形一世之短。圣人也只是與人一般,才使人覺異樣,便不是圣人。
-
·近世料度人意常向不好邊說去,固是衰世人心無忠厚之意。然士君子不可不自責,若是素行孚
-
·天下之事,要其終而后知君子之用心;君子之建立,要其成而后見事功之濟否。可奈庸人俗識
-
·輕重只在毫厘,長短只爭分寸。明者以少為多,昏者惜零棄整。
-
·治道只要有先王一點心,至于制度文為,不必一一復古。有好古者,將一切典章文物都要反太
-
·愚愛談醫,久則厭之。客言及者,告之曰:“以寡欲為四物,以食淡為二陳,以清心省事為四君
-
·吾初念只怕天知,久久來不怕天知,又久久來只求天知,但未到那何必天知地步耳。
-
·疏狂之人多豪興,其詩雄,讀之令人灑落,有起懦之功。清逸之人多芳興,其詩俊,讀之令人自
-
·充一個公己公人心,便是胡越一家;任一個自私自利心,便是父子仇讎。天下興亡,國家治亂,
-
·學者視人欲如寇仇,不患無攻治之力,只緣一向姑息他如驕子,所以養成猖獗之勢,無可奈何,
-
·余居官有六自:簿賦均徭先令自審,均地先令自丈,未完令其自限,紙贖令其自催,干證催詞訟
-
·從容而不后事,急遽而不失容,脫略而不疏忽,簡靜而不涼薄,真率而不鄙俚,溫潤而不脂韋,光
-
·圣人心上再無分毫不自在處。內省不疚,既無憂懼;外至之患,又不怨尤。只有一段不釋然,
-
·恒言“疏懶勤謹”,此四字每相因。懶生疏,謹自勤。圣賢之身豈生而惡逸好勞哉?知天下皆
-
·損之而不見其少者,必贅物也;益之而不見其多者,必缺處也。惟分定者,加一毫不得,減一毫
-
·樂要知內外。圣賢之樂在心,故順逆窮通隨處皆泰。眾人之樂在物,故山溪花鳥遇境才生。
-
·水千流萬派始于一源,木千枝萬葉出于一本,人千酬萬應發于一心,身千病萬癥根于一臟。眩
-
·定則水,燥則火,吾心自有水火。靜則寒,動則熱,吾身自有冰炭。然則天地之冰炭誰為之?亦
-
·明道答安石能使愧屈,伊川答子由遂激成三黨,可以觀二公所得。
-
·民情甚不可郁也。防以郁水,一決則漂屋推山;炮以郁火,一發則碎石破木。桀、紂郁民情而
-
·創業之君,當海內屬目傾聽之時,為一切雷厲風行之法,故令行如流,民應如響。承平日久,法
-
·五色勝則相掩,然必厚益之,猶不能渾然無跡。惟黑一染不可辨矣。故黑者,萬事之府也,斂藏
-
·一念孳孳,惟善是圖,曰正思。一念孳孳,惟欲是愿,曰邪思。非分之福,期望太高,曰越思。先
-
·世之欲惡無窮,人之精力有限,以有限與無窮斗,則物之勝人,不啻千萬,奈之何不病且死也。
-
·自非生知之圣,未有言而不思者。貌深沉而言安定,若蹇若疑,欲發欲留,雖有失焉者,寡矣。
-
·己無才而不讓能,甚則害之;己為惡而惡人之為善,甚則誣之;己貧賤而惡人之富貴,甚則傾
-
·吾心原止水,世態任浮云。
-
·世之人何嘗不用心?都只將此心錯用了。故學者要知所用心,用于正而不用于邪,用于要而不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