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制禮法以垂萬世繩天下者,須是時中之圣人斟酌天理人情之至而為之,一以立極,無一毫矯拂心,無一毫懲創心,無—毫一切心。嚴也而于人情不苦,寬也而于天則不亂,俾天下肯從而萬世相安,故曰:“禮之用,和為貴①。”“和”之一字,制禮法時,合下便有,豈不為美?《儀禮》不知是何人制作,有近于迂闊者,有近于迫隘者,有近于矯拂者,大率是個嚴苛繁細之圣人所為,胸中又帶個懲創矯拂心而一切之。后世以為周公也,遂相沿而守之,畢竟不便于人情者,成了個萬世虛車。是以繁密者激人躁心,而天下皆逃于闊大簡直之中;嚴峻者激人畔心,而天下皆逃于逍遙放恣之地。甚之者乃所驅之也。此不可一二指。余讀《禮》,蓋心不安而口不敢道者不啻百余事也,而宋儒不察禮之情,又于節文上增一重鎖鑰②,予小子何敢言?
【譯文】制定禮法,是為了能夠流傳萬世,作為衡量天下人行為的準則。制定禮法的人必須是立身行事都能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的圣人,斟酌天理人情的最細微處來確定,有一定的標準,無一毫糾正誰或拂逆誰的意思,無一毫懲罰誰或傷害誰的意思,又不一概而論。嚴格,但符合人情;寬容,但又不違背自然法則,使天下的人肯于遵從而萬世相安,所以說“禮之用,和為貴”?!昂汀边@個字,制定禮法的時候,當時就有,豈不好嗎?《儀禮》不知是什么人制定的,有接近迂闊的地方,有接近狹隘的地方,有接近糾正拂逆的地方,大概是個嚴苛繁細的圣人制定的,心中又有個懲罰、糾正的思想而一概而論。后世以為是周公制定的,遂相沿而遵守,畢竟不便于人情,成了個萬世虛設的東西。因此說繁瑣細密的東西激發人的躁心,天下人就都會逃到那些闊大簡直的地方去;嚴苛峻刻的東西激發人的叛心,天下人就都會逃到那些逍遙放任的地方去。說得更嚴重點,簡直是逼著人們叛離?!秲x禮》中有這樣問題的不只一二處。我讀《禮》,內心不安而口不敢說的不只有百余事,而宋儒不察禮之情,又在禮節儀式上增加了一層鎖鑰,我作為后生小子,又怎么敢說呢?
注釋
【注釋】①禮之用,和為貴:語出《論語·學而》,其文為:“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薄、诠澪?禮節儀式。
上一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此是孟子大排遣。初愛敬人時,就安排這念頭,再不生氣。余因擴充排遣橫逆之法,此外有十:一曰與小人處,進德之資也。彼侮愈甚,我忍愈堅,于我奚損哉!《詩》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倍徊挥鲂∪?不足以驗我之量?!稌吩?“有容,德乃大?!比槐藱M逆者至,于自反而忠,猶不得免焉,其人之玩悖甚矣,一與之校,必起禍端。兵法云:“求而不得者,挑也無應?!彼脑皇紣劬匆?又自反而
下一篇:一友人沉雅從容,若溫而不理者。隨身急用之物,座客失備者三人,此友取之袖中,皆足以應之?;螂y以數物,呼左右取之,攜中黎然在也。余嘆服曰:“君不窮于所用哉!”曰:我無以用為也,此第二者,偶備其萬一耳。備之心,慎之之心也,慎在備先。凡所以需吾備者,吾已先圖,無賴于備,故自有備以來,吾無萬一,故備常余而不用?;蛟?是無用備矣。曰:無萬一而猶備,此吾之所以為慎也。若恃備而不慎,則備也者,長吾之怠者也,久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