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世界畢竟是吾儒世界,雖二氏之教雜出其間,而紀綱法度、教化風俗,都是二帝三王一派家數
-
·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大智,大智者不敢常在我。擊其來銳,避其惰歸,此之謂神武,神武
-
·一滴多于一斝,一分長似一尋,誰謂細微可忽?死生只系滴分。
-
·法者,御世宰物之神器,人君本天理人情而定之,人君不得與;人臣為天下萬世守之,人臣不得
-
·大丈夫不怕人,只是怕理;不恃人,只是恃道。
-
·非謀之難,而斷之難也。謀者盡事物之理,達時勢之宜,意見所到,不患其不精也。然眾精集而
-
·聞毀不可遽信,要看毀人者與毀于人者之人品。毀人者賢,則所毀者損;毀人者不肖,則所毀
-
·問:天地開辟之初,其狀何似?曰:未易形容。因指齋前盆沼,令滿貯帶沙水一盆,投以瓦礫數小
-
·入廟不期敬而自敬,入朝不期肅而自肅,是以君子慎所入也。見嚴師則收斂,見狎友則放恣,是
-
·性分、名分不是兩項,盡性分底不傲名分。召之見,不肯見之;召之役,往執役之事。今之講
-
·實言、實行、實心,無不孚人之理。
-
·是眾人即當取其偏長,是賢者則當望以中道。
-
·文姜與弒桓公,武后滅唐子孫,更其國廟,此二婦者,皆國賊也,而祔葬于墓,祔祭于廟,禮法安
-
·清者,濁所妒也,而又激之,淺之乎其為量矣。是故君子于己諱美,于人藏疾。若有激濁之任者
-
·舉世囂囂兢兢不得相安,只是抵死沒自家不是耳。若只把自家不是都認,再替別人認一分,便
-
·君子之交怕激,小人之交怕合。斯二者,禍人之國,其罪均也。
-
·大利不換小義,況以小利壞大義乎?貪者可以戒矣。
-
·計天下大事,只在要緊處一著留心用力,別個都顧不得。譬之弈棋,只在輸贏上留心,一馬一卒
-
·君子慎求人,講道問德,雖屈己折節,自是好學者事。若富貴利達向人開口,最傷士氣,寧困頓
-
·士君子一出口無反悔之言,一動手無更改之事,誠之于思故也。
-
·疾言遽色、厲聲怒氣,原無用處。萬事萬物只以心平氣和處之,自有妙應。余褊,每坐此失,書
-
·閨門之事可傳,而后知君子之家法矣。近習之人起敬,而后知君子之身法矣。其作用處,只是
-
·只盡日點檢自家,發出念頭來,果是人心?果是道心?出言行事果是公正?果是私曲?自家人品自
-
·“平”之一字極有意味,所以至治之世只說個天下平。或言:水無高下,一經流注無不得平。
-
·君子之于事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于言也,語乎其所不得不語,默乎其所
-
·義襲取不得。
-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
-
·恣縱既成,不惟禮法所不能制,雖自家悔恨亦制自家不得。善愛人者無使恣縱,善自愛者亦無
-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余累。君子應事接物,常贏得心中有從容
-
·圣主在上,只留得一種天理民彝經常之道在,其余小道曲說、異端橫議,斬然芟除,不遺余類。
-
·篤恭之所發,事事皆純王,如何天下不平?或曰:才說所發,不動聲色乎?曰:日月星辰皆天之文
-
·不怕炊不熟,只愁斷了火。火不斷時,煉金煮砂可使為水做泥。而今冷灶清鍋,卻恁空忙作甚。
-
·剛明,世之礙也。剛而婉,明而晦,免禍也夫。
-
·口塞而鼻氣盛,鼻塞而口氣盛,鼻口俱塞,脹悶而死。治河者不可不知也。故欲其力大而勢急,
-
·君子之于風俗也,守先王之禮而儉約是崇,不妄開事端以貽可長之漸。是故漆器不至金玉而刻
-
·或問:士大夫交際,禮與?曰:禮也。古者睦鄰國有享禮,有私覿,士大夫相見各有所贄,鄉黨亦
-
·印書先要個印板真,為陶先要個模子好。以邪官舉邪官,以俗士取俗士,國欲治,得乎?
-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惟靜觀者知之,惟靜養者契之,難于紛擾者道。故止水見星月,才動便光
-
·靜生動長,動消靜息,息則生,生則長,長則消,消則息。
-
·于天理汲汲者,于人欲必淡。于私事耽耽者,于公務必疏。于虛文燁燁者,于本實必薄。
-
·喜來時一點檢,怒來時一點檢,怠惰時一點檢,放肆時一點檢,此是省察大條款。人到此多想不
-
·人生得有余氣,便有受用處。言盡口說,事盡意做,此是薄命子。
-
·君子之處事也,要我就事,不令事就我。其長民也,要我就民,不令民就我。
-
·學者讀書,只替前人解說,全不向自家身上照一照。譬之小郎替人負貨,努盡筋力,覓得幾文錢
-
·圣人有功于天地,只是“人事”二字。其盡人事也不言天命,非不知回天無力,人事當然,成敗
-
·天地之于萬物,因之而已,分毫不與焉。
-
·古之士民,各安其業,策勵精神,點檢心事。晝之所為,夜而思之,又思明日之所為。君子汲汲
-
·習威儀容止,甚不打緊,必須是瑟僴中發出來,才是盛德光輝。那個不嚴厲,不放肆?莊重不為
-
·不怕多感,只怕愛感,世之逐逐戀戀,皆愛感者也。
-
·吾輩終日念頭離不了四個字,曰“得失毀譽”。其為善也,先動個得與譽底念頭;其不敢為惡
-
·業有不得不廢時,至于德,則自有知以至無知時,不可一息斷進修之功也。
-
·太和之氣雖貫徹于四時,然炎徼以南常熱,朔方以北常寒,姑無論。只以中土言之,純然暄燠而
-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
-
·刑、禮非二物也,皆令人遷善而去惡也,故遠于禮則近于刑。
-
·天地所以信萬物,圣人所以安天下,只是一個“常”字。常也者,帝王所以定民志者也。常一
-
·君子見獄囚而加禮焉,今以后皆君子人也,可無敬與?噫!刑法之設,明王之所以愛小人而示之
-
·量嫌六合隘,身負五岳輕。
-
·里面五分,外面只發得五分,多一厘不得。里面十分,外面只發得十分,少一厘不得。誠之不可
-
·有國家者要知真正祥瑞,真正祥瑞者,致祥瑞之根本也。民安物阜,四海清寧,和氣熏蒸而祥瑞
-
·一里人事專利己,屢為訓說不從。后每每作善事,好施貧救難。予喜之,稱曰:“君近日作事,
-
·王酒者,京師富店也。樹百尺之竿,揭金書之簾,羅玉相之器,繪五楹之室,出十石之壺,名其館
-
·身要嚴重,意要安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機要縝密。
-
·正大光明,透徹簡易,如天地之為形,如日月之垂象,足以開物成務,足以濟世安民,達之天下萬
-
·神清人無忽語,機活人無癡事。
-
·三千三百,便是無聲無臭。
-
·“中”之一字,是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東西南北于四方。此是南面獨尊道中底天子,仁義禮
-
·人之念頭與氣血同為消長,四十以前是個進心,識見未定而敢于有為;四十以后是個定心,識
-
·名心盛者必作偽。
-
·無厭之欲,亂之所自生也;不平之氣,亂之所由成也。皆有國者之所懼也。
-
·圣賢用剛只夠濟那一件事便了,用明只夠得那件情便了,分外不剩分毫。所以做事無痕跡,甚
-
·左手畫圓,右手畫方,是可能也。鼻左受香,右受惡;耳左聽絲,右聽竹;目左視東,右視西,是
-
·侍疾憂而不食,不如努力而加餐。使此身不能侍疾,不孝之大者也。居喪羸而廢禮,不如節哀
-
·某應酬時,有一大病痛,每于事前疏忽,事后點檢,點檢后輒悔吝。閑時慵懶,忙時迫急,迫急后
-
·性只有一個,才說五便著情種矣。
-
·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圖,徒悔無益也。
-
·賦蠶一聯:茍絲綸之既盡,雖鼎鑊其奚辭。
-
·古人之寬大,非直為道理當如此,然煞有受用處。弘器度以養德也,省怨怒以養氣也,絕仇讎以
-
·人到自家沒奈自家何時,便可慟哭。
-
·定靜安慮,圣人無一刻不如此。或曰:喜怒哀樂到面前何如?曰:只恁喜怒哀樂,定靜安慮胸次
-
·當繁迫事,使聾瞽人;值追逐時,騎瘦病馬;對昏殘燭,理爛亂絲,而能意念不躁,聲色不動,亦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