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生不作圓軟態,此是丈夫。能軟而不失剛方之氣,此是大丈夫,圣賢之所以分也。
-
·常將半夜縈千歲,只恐一朝便百年。
-
·廟堂之樂,淡之至也。淡則無欲,無欲之道與神明通。素之至也,素則無文,無文之妙與本始通
-
·不當事不知自家不濟,才隨遇長,識以窮精,坐談先生,只好說理耳。
-
·治道只要有先王一點心,至于制度文為,不必一一復古。有好古者,將一切典章文物都要反太
-
·萬金之賈,貨雖不售不憂;販夫閉門數日,則愁苦不任矣。凡不見知而慍,不見是而悶,皆中淺
-
·《謙》六爻,畫畫皆吉;“恕”一字,處處可行。
-
·竊嘆近來世道,在上者積寬成柔,積柔成怯,積怯成畏,積畏成廢;在下者積慢成驕,積驕成怨,
-
·夫民懷敢怒之心,畏不敢犯之法,以待可乘之釁,眾心已離而上之人且恣其虐以甚之,此桀、紂
-
·天理本自廉退,而吾又處之以疏;人欲本善夤緣,而吾又狎之以親。小人滿方寸而君子在千里
-
·家長,一家之君也。上焉者使人歡愛而敬重之,次則使人有所嚴憚,故曰嚴君。下則使人慢,下
-
·古人云:“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這個末,好容易底。近世聲色不行,動大聲色,大聲色不
-
·過責望人,亡身之念也。君子相與,要兩有退心,不可兩有進心。自反者,退心也。故剛兩進則
-
·歲首桃符:新德隨年進,昨非與歲除。
-
·求人已不可,又求人之轉求;徇人之求已不可,又轉求人之徇人;患難求人已不可,又以富貴
-
·氣節信不過人,有出一時之感慨,則小人能為君子之事。有出一念之剽竊,則小人能盜君子之
-
·道理甚明甚淺甚易,只被后儒到今說底玄冥,只似真禪,如何使俗學不一切詆毀而盡叛之!
-
·京師僦宅,多擇吉數。有喪者,人多棄之,曰能禍人。予曰:是人為室禍,非室能禍人也。人之
-
·以肥甘愛兒女而不思其傷身,以姑息愛兒女而不恤其敗德,甚至病以死,犯大辟而不知悔者,皆
-
·心要如天平,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物去時即懸空在此,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
-
·萬物之情各求自遂者也,惟圣人之心則欲遂萬物而忘自遂。
-
·宇宙內大情種,男女居其第一。圣王不欲裁割而矯拂之,亦不能裁割矯拂也。故通之以不可已
-
·真是真非,惟是非者知之,旁觀者不免信跡而誣其心,況門外之人,況千里之外、百年之后乎?
-
·居尊大之位,而使賢者忘其貴重,卑者樂于親炙,則其人可知矣。
-
·入釘惟恐其不堅,拔釘惟恐其不出。下鎖惟恐其不嚴,開鎖惟恐其不易。
-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當局之君子不如旁觀之眾人者,有心、有我之故也。
-
·嘗見一論人者云:“渠只把天下事認真做,安得不敗?”余聞之甚驚訝。竊意天下事盡認真做
-
·天欲大小人之惡,必使其惡常得志。彼小人者,惟恐其惡之不遂也,故貪天禍以至于亡。
-
·圣人嘗自視不如人,故天下無有如圣人者,非圣人之過虛也,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其一才一智
-
·精明世所畏也而暴之,才能世所妒也而市之,不沒也夫。
-
·今之養生者,餌藥、服氣、避險、辭難、慎時、寡欲,誠要法也。嵇康善養生,而其死也,卻在
-
·將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過;若以古人至誠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魚下也。
-
·在我有余,則足以當天下之感;以不足當感,未有不困者。識有余,理感而即透;才有余,事感
-
·周公是一部活《周禮》,世只有周公不必有《周禮》,使周公而生于今,寧一一用《周禮》哉!
-
·分明認得自家是,只管擔當直前做去。卻因毀言輒便消沮,這是極無定力底,不可以任天下之
-
·“母氏圣善,我無令人”,孝子不可不知?!俺甲锂斦D兮,天王圣明”,忠臣不可不知。
-
·天下不可一日無君,故夷、齊非湯、武,明臣道也。此天下之大防也,不然則亂臣賊子接踵矣,
-
·我盛則萬物皆為我用,我衰則萬物皆為我病。盛衰勝負,宇宙內只有一個消息。
-
·富于道德者不矜事功,猶矜事功,道德不足也。富于心得者不矜聞見,猶矜聞見,心得不足也。
-
·吾輩所欠只是涵養不純不定,故言則矢口所發,不當事,不循物,不宜人;事則恣意所行,或太
-
·天者未定之命,命者已定之天。天者大家之命,命者各物之天。命定而吉兇禍福隨之也,由不
-
·不由心上做出,此是噴葉學問;不在獨中慎起,此是洗面工夫,成得甚事?
-
·“中”之一字,是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東西南北于四方。此是南面獨尊道中底天子,仁義禮
-
·迷人之迷,其覺也易;明人之迷,其覺也難。
-
·流俗污世中真難做人,又跳脫不出,只是清而不激就好。
-
·凡居官,為前人者,無干譽矯情立一切不可常之法以難后人;為后人者,無矜能露跡為一朝即
-
·只一條線把緊,要機括提掇得醒,滿眼景物都生色,到處鬼神都響應。
-
·勢之所極,理之所截,圣人不得而毫發也。故保辜以時刻分死生,名次以相鱗分得失。引繩之
-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
-
·宋儒紛紛聚訟語且莫理會,只理會自家,何等簡徑。
-
·矩之不可以不直方也,是萬物之所以曲直斜正也。是故矩無言而萬物則之,無毫發違,直方故
-
·任教萬分矜持,千分點檢,里面無自然根本,倉卒之際、忽突之頃,本態自然露出。是以君子慎
-
·圣王之道以簡為先,其繁者,其簡之所不能者也。故惟簡可以清心,惟簡可以率人,惟簡可以省
-
·天地之于萬物,原是一貫。
-
·君子豪杰戰兢惕勵,當大事勇往直前;小人豪杰放縱恣睢,拼一命橫行直撞。
-
·賞及淫人則善者不以賞為榮,罰及善人則惡者不以罰為辱。是故君子不輕施恩,施恩則勸;不
-
·凡聽言要先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識見,又要知言者氣質,則聽不爽矣。
-
·嘉靖間,南京軍以放糧過期、減短常例,殺戶部侍郎,散銀數十萬以安撫之。萬歷間,杭州軍以
-
·聲無形色,寄之于器?;馃o體質,寄之于薪。色無著落,寄之草木。故五行惟火無體而用不窮。
-
·養態,士大夫之陋習也。古之君子,養德德成,而見諸外者有德容。見可怒則有剛正之德容,見
-
·“熟思審處”,此四字德業之首務;“銳意極力”,此四字德業之要務;“有漸無已”,此四
-
·余待小人不能假辭色,小人或不能堪。年友王道源危之曰:“今世居官切宜戒此,法度是朝廷
-
·當事者須有賢圣心腸、英雄才識。其謀國憂民也,出于惻怛至誠;其圖事揆策也,必極詳慎精
-
·惟平脈無病,七表、八里、九道,皆病名也。惟中道無名,五常、百行、萬善,皆偏名也。
-
·禮繁則難行,卒成廢閣之書;法繁則易犯,益甚決裂之罪。
-
·地以一氣噓萬物而使之生,而物之受其氣者,早暮不同,則物之性殊也,氣無早暮;夭喬不同,
-
·常使天君為主,萬感為客便好。只與他平交,已自褻其居尊之體,若跟他走去走來,被他愚弄掇
-
·或問:傲為兇德,則謙為吉德矣?曰:謙真是吉,然謙不中禮,所損亦多。在上者為非禮之謙,則
-
·君子言見聞,不言不見聞;言有益,不言不益。
-
·率真者無心過,殊多躁言輕舉之失;慎密者無口過,不免厚貌深情之累。心事如青天白日,言
-
·少年大病,第一怕是氣高。
-
·兩悔無不釋之怨,兩求無不合之交,兩怒無不成之禍。
-
·撼大摧堅,要徐徐下手,久久見功,默默留意。攘臂極力,一犯手自家先敗。
-
·靜生動長,動消靜息,息則生,生則長,長則消,消則息。
-
·秀雅溫文,正容謹節,清廟明堂所宜。若蹈湯火,衽金革,食牛吞象之氣,填海移山之志,死孝死
-
·觀人只諒其心。心茍無他,跡皆可原。如下官之供應未備,禮節偶疏,此豈有意簡傲乎?簡傲上
-
·圣人不矯。
-
·或問某公如何,曰:可謂豪杰英雄,不可謂端人正士。問某公如何,曰:可謂端人正士,不可謂達
-
·人人各有一句終身用之不盡者,但在存心著力耳?;騿栔?曰:只是對癥之藥便是。如子張只
-
·天下之大防五,不可一毫潰也,一潰則決裂不可收拾。宇內之大防,上下名分是已;境外之大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