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聽言觀行,是取人之道;樂其言而不問其人,是取善之道。今人惡聞善言,便訑訑曰①:“彼能言而行不逮②,言何足取?”是弗思也。吾之聽言也,為其言之有益于我耳,茍益于我,人之賢否奚問焉。衣敝枲者市文繡③,食糟糠者市粱肉,將以人棄之乎?
【譯文】聽其言觀其行,是選擇人才的方法;喜歡他的言論而不看他的為人,是取善的方法。現(xiàn)在的人不愿聽善言,聽到別人說的正確,便傲慢地說:“他只是善于說,行動(dòng)做不到,說的好聽也不足取。”這種態(tài)度是因?yàn)闆]有認(rèn)真思考的緣故。我聽別人說話,是因?yàn)樗脑拰?duì)我有益,如果能對(duì)我有益,他的人品賢不賢何必問呢?穿著破麻布衣服的人去買繡花衣服,食糟糠的人去買白米大肉,人們會(huì)因?yàn)樗┑钠瞥缘牟缓枚毁u給他嗎?
注釋
【注釋】①訑訑(yí):自滿自足的樣子。《孟子·告子下》:“訑訑之聲音顏色。”趙岐注:“訑訑者,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 ②逮:達(dá)到。 ③枲(xǐ):泛指麻。市:購買。
上一篇:或問:孔子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無乃非儉素之義與?曰:公此問甚好。慎修君子,寧失之儉素不妨。若論大中至正之道得之為,有財(cái)卻儉不中禮,與無財(cái)不得為而侈然自奉者相去雖遠(yuǎn),而失中則均。圣賢不諱奢之名,不貪儉之美,只要道理上恰好耳。
下一篇:人人各有一句終身用之不盡者,但在存心著力耳。或問之,曰:只是對(duì)癥之藥便是。如子張只消得“存誠”二字,宰我只消得“警惰”二字,子路只消得“擇善”二字,子夏只消得“見大”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