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體認要嘗出悅心真味,工夫更要進到百尺竿頭,始為真儒。向與二三子暑月飲池上,因指水中蓮房以談學問。曰:山中人不識蓮,于藥鋪買得干蓮肉,食之稱美。后入市買得久摘鮮蓮,食之更稱美也。余嘆曰:渠食池上新摘,美當何如?一摘出池,真味猶漓。若臥蓮舟,挽碧筒就房而裂食之,美更何如?今之體認,皆食干蓮肉者也。又如這樹上胡桃,連皮吞之,不可謂之不吃,不知此果須去厚肉皮,不則麻口;再去硬骨皮,不則損牙;再去瓤上粗皮,不則澀舌;再去薄皮內萌皮,不則欠細膩。如是而漬以蜜,煎以糖,始為盡美。今之工夫,皆囫圇吞胡桃者也。如此體認,始為“精義入神”;如此工夫,始為“義精仁熟”。
【譯文】體會、認識,要嘗出心中快樂的真味,修養的功夫更要進到百尺竿頭,這樣才是真儒。有一次和二三個學子暑天在池亭上飲酒,因指水中的蓮蓬來談論學問。一人說:“山中人不認識蓮子,在藥鋪買了干蓮肉,吃了還稱贊味美。后來到市上買到摘下一些時的鮮蓮子,吃了認為味道更美。”我感嘆地說:他要是吃到池上新摘的蓮子,不知要認為味怎么美呢!一摘出池,真味可能已減少了。如果臥于采蓮舟中,挽著蓮蓬柄,挨近蓮房,剝出蓮子而食,那又是何等的味美啊!現在人對學問體會、認識,都和食干蓮肉的人一樣。又譬如這樹上的胡桃,連皮吞食,不能說沒吃,但不知吃這種果實,須去掉厚皮,不然會麻嘴;再去掉硬殼,不然要損壞牙齒;再去掉瓤上的粗皮,不然澀舌;再去掉薄皮內的萌皮,不然則不夠細膩。這樣剝完了,再用蜜淹漬,再用糖煎,才算是真正味美了。現在做學問的功夫,都是囫圇吞胡桃的做法。只有像以上說的那樣去體味,才算“精義入神”;這樣的功夫,才算“義精仁熟”。
上一篇:堯、舜、禹、湯、文、武全從“不自滿假”四字做出,至于孔子,平生謙退沖虛,引過自責,只看著世間有無窮之道理,自家有未盡之分量,圣人之心蓋如此。孟子自任太勇,自視太高,而孜孜向學,欿欿自嫌之意似不見有。宋儒口中談論都是道理,身所持循亦不著世俗,豈不圣賢路上人哉?但人非堯舜,誰無氣質稍偏、造詣未至、識見未融、體驗未到、物欲未忘底過失?只是自家平生之所不足者再不肯口中說出,以自勉自責;亦不肯向別人招認,以
下一篇:學者不長進,病根只在護短。聞一善言,不知不肯問;理有所疑,對人不肯問,恐人笑己之不知也??孜淖硬粣u下問,今也恥上問。顏子以能問不能,今也以不能不問能。若怕人笑,比德山棒、臨濟喝,法壇對眾,如何承受?這般護短,到底成個人笑之人。一笑之恥,而終身之笑顧不恥乎?兒曹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