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要非人,先要認底自家是個什么人;要認底自家,先看古人是個什么人。
-
·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只脫了童心,便是大人君子。或問之,曰:凡炎熱念,驕矜念,華美念,欲
-
·人心喜則志意暢達,飲食多進而不傷,血氣沖和而不郁,自然無病而體充身健,安得不壽?故孝
-
·先王為政全在人心上用工夫,其體人心在我心上用工夫。何者?同然之故也。故先王體人于我
-
·宇宙有三綱,智巧者不能逃也。一王法,二天理,三公論。可畏哉!
-
·恕心養到極處,只看得世間人都無罪過。
-
·學者事事要自責,慎無責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無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無能。時時自反,
-
·易衰歇而難奮發者,我也;易懶散而難振作者,眾也;易壞亂而難整飭者,事也;易蠱敝而難
-
·人一生大罪過,只在“自是自私”四字。
-
·水至清不掩魚鮞之細,練至白不藏蠅點之緇,故“清白”二字,君子以持身則可,若以處世,道
-
·我盛則萬物皆為我用,我衰則萬物皆為我病。盛衰勝負,宇宙內只有一個消息。
-
·明體全為適用。明也者,明其所適也,不能適用,何貴明體?然未有明體而不適用者。樹有根,
-
·圣人垂世則為持衡之言,救世則有偏重之言。持衡之言,達之天下萬世者也,可以示極。偏重
-
·官之所居曰任,此意最可玩。不惟取責任負荷之義,任者,任也。聽其便宜信任而責成也。若
-
·為政之道,以不擾為安,以不取為與,以不害為利,以行所無事為興廢起弊。
-
·作人怕似渴睡漢,才喚醒時睜眼若有知,旋復沉困,竟是寐中人。須如朝興櫛盥之后,神爽氣清
-
·圣賢用剛只夠濟那一件事便了,用明只夠得那件情便了,分外不剩分毫。所以做事無痕跡,甚
-
·舉世之議論有五:求之天理而順,即之人情而安,可揆圣賢,可質神明,而不必于天下所同,曰公
-
·人不難于違眾,而難于違己。能違己矣,違眾何難?
-
·周子謂:“圣可學乎?曰無欲。”愚謂圣人不能無欲,七情中合下有欲。孔子曰己欲立欲達。
-
·凡人應酬多不經思,一向任情做去,所以動多有悔。若心頭有一分檢點,便有一分得處,智者之
-
·用人之道,貴當其才;理財之道,貴去其蠹。人君以識深慮遠者謀社稷,以老成持重者養國脈,
-
·令人可畏,未有不惡之者,惡生毀。令人可親,未有不愛之者,愛生譽。
-
·天下無難處之事,只消得兩個“如之何”;天下無難處之人,只消得三個“必自反”。
-
·仆隸下人昏愚者多,而理會人意,動必有合,又千萬人不一二也。居上者往往以我責之,不合則
-
·射之不中也,弓無罪,矢無罪,鵠無罪。書之弗工也,筆無罪,墨無罪,紙無罪。
-
·清人不借外景為襟懷,高士不以塵識染情性。
-
·士大夫殃及子孫者有十:一曰優免太侈,二曰侵奪太多,三曰請托滅公,四曰恃勢陵人,五曰困
-
·萬弊都有個由來,只救枝葉,成得甚事。
-
·主靜之力大于千牛,勇于十虎。
-
·盡聰明底是盡昏愚,盡木訥底是盡智慧。
-
·建天下之大事功者,全要眼界大,眼界大則識見自別。
-
·嘗與友人游圃,品題眾芳,渠以艷色濃香為第一。余曰:“濃香不如清香,清香不若無香之為香
-
·富于道德者不矜事功,猶矜事功,道德不足也。富于心得者不矜聞見,猶矜聞見,心得不足也。
-
·當需莫厭久,久時與得時相鄰。若憤其久也而決絕之,是不能忍于斯須而甘棄前勞,坐失后得
-
·天地人物原來只是一個身體、一副心腸。同了,便是一家;異了,便是萬類。而今看著風云雷
-
·韋弁布衣,是我生初服,不愧此生,盡可以還。大造軒冕,是甚物事,將個丈夫來做壞了,有甚面
-
·只脫盡輕薄心,便可達天德,漢唐以下儒者,脫盡此二字不多人。
-
·相嫌之敬慎,不若相忘之怒詈。
-
·頸檠一首,足荷七尺,終身由之而不覺其重,固有之也。使他人之首枕我肩,他人之身在我足,
-
·道有一真而意見常千百也,故言多而道愈漓;事有一是而意見常千百也,故議多而事愈僨。
-
·進言有四難:審人、審己、審事、審時。一有未審,事必不濟。
-
·有過是一過,不肯認過又是一過。一認則兩過都無,一不認則兩過不免。彼強辯以飾非者,果
-
·智者不與命斗,不與法斗,不與理斗,不與勢斗。
-
·渾身都遮蓋得,惟有面目不可掩,面目者,心之證也。即有厚貌者,卒然難做預備,不覺心中事
-
·口塞而鼻氣盛,鼻塞而口氣盛,鼻口俱塞,脹悶而死。治河者不可不知也。故欲其力大而勢急,
-
·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能不護短,則長進者至矣。
-
·休諉罪于氣化,一切責之人事;休過望于世間,一切求之我身。
-
·吏治不但錯枉,去慵懦無用之人,清仕路之最急者。長厚者誤國蠹民以相培植,奈何?
-
·圣君賢相在位,不必將在朝小人一網盡去之,只去元惡大奸,每種芟其甚者一二,示吾意向之所
-
·面色不浮,眼光不亂,便知胸中靜定,非久養不能。《禮》曰:“儼若思,安定辭。”善形容有
-
·無萬,則一何處著落?無一,則萬誰為張主?此二字一時離不得。一只在萬中走,故有正一無邪
-
·圣人感人心,于患難處更驗。蓋圣人平日仁漸義摩,深恩厚澤入于人心者化矣。及臨難處倉卒
-
·人問:君是道學否?曰:我不是道學。是仙學否?曰:我不是仙學。是釋學否?曰:我不是釋學。
-
·曳新履者行必擇地,茍擇地而行,則履可以常新矣。
-
·一里人事專利己,屢為訓說不從。后每每作善事,好施貧救難。予喜之,稱曰:“君近日作事,
-
·身要嚴重,意要安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切,心要慈祥,志要果毅,機要縝密。
-
·六合之內,有一事一物相陵奪假借而不各居其正位,不成清世界;有匹夫匹婦冤抑憤懣而不得
-
·城門四聯:東延和門:青帝布陽春,郁郁蔥蔥,生氣溢沙隨之外;黃堂流德澤,融融液液,太和在
-
·圣人之私,公;眾人之公,私。
-
·卑卑世態,裊裊人情,在下者工不以道之悅,在上者悅不以道之工。奔走揖拜之日多,而公務填
-
·而今不要掀揭天地,驚駭世俗,也須拆洗乾坤,一新光景。
-
·刑、禮非二物也,皆令人遷善而去惡也,故遠于禮則近于刑。
-
·霸者,豪強威武之名,非奸盜詐偽之類。小人之情,有力便挾力,不用偽;力不足而濟以謀,便
-
·氣盛便不見涵養。浩然之氣雖充塞天地間,其實本體間定冉冉口鼻中,不足以呼吸。
-
·士君子到一個地位,就理會一個地位底職分,無逆料時之久暫而茍且其行,無期必人之用否而
-
·非首任,非獨任,不可為禍福先,福始禍端,皆危道也。士君子當大事時,先人而任,當知“慎果
-
·越是聰明人越教誨不得。
-
·天地萬物之理,皆始于從容,而卒于急促。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事從容則有余味,人
-
·夫禮也,嚴于婦人之守貞而疏于男子之縱欲,亦圣人之偏也。今輿隸仆僮皆有婢妾娼女,小童
-
·古之圣王不盡人之情,故下之忠愛嘗有余。后世不然,平日君臣相與僅足以存體面而無可感之
-
·古者鄉有縉紳,家邦受其庇蔭,士民視為準繩。今也鄉有縉紳,增家邦陵奪勞費之憂,開士民奢
-
·古之士民,各安其業,策勵精神,點檢心事。晝之所為,夜而思之,又思明日之所為。君子汲汲
-
·四時之氣先感萬物而萬物應,所以應者何也?天地萬物一氣也。故春感而糞壤氣升,雨感而礎
-
·太平之時,文武將吏習于懶散,拾前人之唾余,高談闊論,盡似真才。乃稍稍艱大事到手,倉皇
-
·陽君子取禍,陰君子獨免。陽小人取禍,陰小人得福。陽君子剛正直方,陰君子柔嘉溫厚。陽
-
·進食于親,侑而不勸;進言于親,論而不諫;進侍于親,和而不莊。親有疾憂而不悲,身有疾形
-
·詩詞文賦都要有個憂君愛國之意,濟人利物之心,春風舞雩之趣,達天見性之精。不為贅言,不
-
·五閉,養德養生之道也。或問之間:視、聽、言、動、思將不啟與?曰:常閉而時啟之,不弛于
-
·十分識見人與九分者說,便不能了悟,況愚智相去不翅倍蓰。而一不當意輒怒而棄之,則皋、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