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辨真假,是一種大學問。世之所抵死奔走者,皆假也。萬古惟有真之一字磨滅不了,蓋藏不
-
·屋漏之地,可服鬼神;室家之中,不厭妻子,然后謂之真學真養。勉強于大庭廣眾之中,幸一時
-
·山林處士常養一個傲慢輕人之象,常積一腹痛憤不平之氣,此是大病痛。
-
·兵以死使人者也。用眾怒,用義怒,用恩怒。眾怒仇在萬姓也,湯武之師是已。義怒以直攻曲
-
·門戶可以托父兄,而喪德辱名非父兄所能庇;生育可以由父母,而求疾蹈險非父母所得由。為
-
·鐘一鳴,而萬戶千門有耳者莫不入其聲,而聲非不足。使鐘鳴于百里無人之野,無一人聞之,而
-
·圣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
·過差遺忘,只是昏忽,昏忽只是不敬。若小心慎密,自無過差遺忘之病。孔子曰“敬事”。樊
-
·衰世尚同,盛世未嘗不尚同。衰世尚同流合污,盛世尚同心合德。虞廷同寅協恭,修政無異識,
-
·天下事只怕認不真,故依違觀望,看人言為行止。認得真時,則有不敢從之君親,更那管一國非
-
·要知用刑本意原為弼教,茍寬能弼教,更是圣德感人,更見妙手作用。若只恃雷霆之威,霜雪之
-
·法者,御世宰物之神器,人君本天理人情而定之,人君不得與;人臣為天下萬世守之,人臣不得
-
·圣人治天下,常令天下之人精神奮發,意念斂束。奮發則萬民無棄業,而兵食足、義氣充,平居
-
·遇事不妨詳問廣問,但不可有偏主心。
-
·善為名者,借口以掩真心;不善為名者,無心而受惡名。心跡之間,不可以不辯也,此觀人者之
-
·矩之不可以不直方也,是萬物之所以曲直斜正也。是故矩無言而萬物則之,無毫發違,直方故
-
·萬弊都有個由來,只救枝葉,成得甚事。
-
·靜中看天地萬物,都無些子。
-
·到當說處,一句便有千鈞之力,卻又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此雖十緘也不妨。
-
·圣賢把持得“義”字最干凈,無分毫“利”字干擾。眾人才有義舉,便不免有個“利”字來擾
-
·圣人于萬事也,以無定體為定體,以無定用為定用,以無定見為定見,以無定守為定守。賢人有
-
·水至清不掩魚鮞之細,練至白不藏蠅點之緇,故“清白”二字,君子以持身則可,若以處世,道
-
·既有個陰氣,必有聚結,故為月。既有個陽氣,必有精華,故為日。晦是月之體,本是純陰無光
-
·漢儒雜道,宋儒隘道。宋儒自有宋儒局面,學者若入道,且休著宋儒橫其胸中,只讀六經、四書
-
·入釘惟恐其不堅,拔釘惟恐其不出。下鎖惟恐其不嚴,開鎖惟恐其不易。
-
·與小人處,一分計較不得,須要放寬一步。
-
·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恩寵過禮,臣妾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
·天下之事,要其終而后知君子之用心;君子之建立,要其成而后見事功之濟否。可奈庸人俗識
-
·神明七尺體,天地一腔心。
-
·有人于此:精密者病其疏,靡綺者病其陋,繁縟者病其簡,謙恭者病其倨,委曲者病其直,無能可
-
·或問:慮以下人,是應得下他不?曰:若應得下他,如子弟之下父兄,這何足道?然亦不是卑諂而
-
·射之不中也,弓無罪,矢無罪,鵠無罪。書之弗工也,筆無罪,墨無罪,紙無罪。
-
·地道好生之至也,凡物之有根種者必與之生,盡物之分量,盡己之力量,不至寒凝枯敗不止也,
-
·《左傳》、《國語》、《戰國策》,春秋之時文也,未嘗見春秋時人學三代。《史記》、《漢
-
·世間事各有恰好處,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
-
·生知之圣人不長進。
-
·渾厚,天之道也,是故處萬物而忘言。然不能無日月星辰以昭示之,是寓精明于渾厚之中。
-
·使人收斂莊重莫如禮,使人溫厚和平莫如樂。德性之有資于禮樂,猶身體之有資于衣食,極重
-
·從政自有個大體,大體既立,則小節雖有抵牾,當別作張弛,以輔吾大體之所未備,不可便改弦
-
·官之所居曰任,此意最可玩。不惟取責任負荷之義,任者,任也。聽其便宜信任而責成也。若
-
·處天下事先把“我”字擱起,千軍萬馬中先把“人”字擱起。
-
·后世無人才,病本只是學政不修,而今把作萬分不急之務,才振舉這個題目,便笑倒人。官之無
-
·毅然奮有為之志,到手來只做得五分;確然矢不為之操,到手來只守得五分。渠非不自信,未
-
·順其自然,只有一毫矯強,便不是;得其本有,只有一毫增益,便不是。
-
·凡病人,面紅如赭,發潤如油者不治,蓋萃一身之元氣血脈盡于面目之上也。嗚呼!人君富,四
-
·文姜與弒桓公,武后滅唐子孫,更其國廟,此二婦者,皆國賊也,而祔葬于墓,祔祭于廟,禮法安
-
·掩護勿攻,屈服勿怒,此用威者之所當知也。無功勿賞,盛寵勿加,此用愛者之所當知也。反是
-
·圣人之道本不拂人,然亦不求可人。人情原無限量,務可人不惟不是,亦自不能,故君子只務可
-
·做官都是苦事,為官原是苦人,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圣人胼手胝足,勞
-
·利刃斫木綿,迅炮擊風幟,必無害矣。
-
·清無事澄,濁降則自清;禮無事復,己克則自復。去了病便是好人,去了云便是晴天。
-
·人說己善則喜,人說己過則怒,自家善惡自家真知,待禍敗時欺人不得。人說體實則喜,人說體
-
·張敬伯常經山險,謂余曰:“天下事常震于始而安于習。某數過棧道,初不敢移足,今如履平地
-
·只竟夕點檢,今日說得幾句話,關系身心;行得幾件事,有益世道,自慊自愧,恍然獨覺矣。若
-
·養士用人,國家存亡第一緊要事,而今只當故事。
-
·篤恭之所發,事事皆純王,如何天下不平?或曰:才說所發,不動聲色乎?曰:日月星辰皆天之文
-
·世界畢竟是吾儒世界,雖二氏之教雜出其間,而紀綱法度、教化風俗,都是二帝三王一派家數
-
·春夏后,看萬物繁華,造化有多少淫巧,多少發揮,多少張大。元氣安得不斫喪,機緘安得不窮
-
·伯夷見冠不正,望望然去之,何不告之使正?柳下惠見袒裼裸裎,而由由與偕,何不告之使衣?故
-
·有希天之學,有達天之學,有合天之學,有為天之學。
-
·要體認,不須讀盡古今書,只一部《千字文》,終身受用不盡。要不體認,即《三墳》以來卷卷
-
·三氏傳心要法,總之不離一“靜”字,下手處皆是制欲,歸宿處都是無欲,是則同。
-
·有進用,有退用;有虛用,有實用;有緩用,有驟用;有默用,有不用之用。此八用者,宰事之
-
·六合原是個情世界,故萬物以之相苦樂,而至人圣人不與焉。
-
·火不自知其熱,冰不自知其寒,鵬不自知其大,蟻不自知其小,相忘于所生也。
-
·見義不為,又托之違眾,此力行者之大戒也。若肯務實,又自逃名,不患于無術,吾竊以自恨焉。
-
·今之人只將“好名”二字坐君子罪,不知名是自好不將去。分人以財者實費財,教人以善者實
-
·為政以問察為第一要,此堯舜治天下之妙法也。今人塞耳閉目,只恁獨斷,以為寧錯勿問,恐蹈
-
·余講學只主六字,曰:天地萬物一體。或曰:公亦另立門戶耶?曰:否!只是孔門一個“仁”字。
-
·世界一般是唐虞時世界,黎民一般是唐虞時黎民,而治不古若,非氣化之罪也。
-
·“恭敬謙謹”,此四字有心之善也;“狎侮傲凌”,此四字有心之惡也。人所易知也。至于“
-
·國家之取士以言也,固將曰言如是行必如是也,及他日效用,舉背之矣。今閭閻小民立片紙,憑
-
·今之論人者,于辭受,不論道義,只以辭為是,故辭寧矯廉而避貪愛之嫌。于取與,不論道義,只
-
·仕途上只應酬,無益人事,工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時候修正經職業?我嘗自喜行三種方便,
-
·滿面目都是富貴,此是市井小兒,不堪入有道門墻,徒令人嘔吐而為之羞耳。若見得大時,舜禹
-
·難乎能忍,妙在不言。
-
·盜嫂之誣直不疑,撾婦翁之誣第五倫,皆二子之幸也。何者?誣其所無。無近似之跡也,雖不辯
-
·余每食雖無肉味,而蔬食菜羹嘗足。因嘆曰:嗟夫!使天下皆如此而后盜可誅也。枵腹菜色,盜
-
·士有三不顧:行道濟時人顧不得愛身,富貴利達人顧不得愛德,全身遠害人顧不得愛天下。
-
·盛德莫如地,萬物于地,惡道無以加矣。聽其所為而莫之憾也,負荷生成而莫之厭也。故君子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