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法上承天道,下順人情,要個大中至正,不容有一毫偏重偏輕之制。行法者要個大公無我,不
-
·盈山寶玉,滿海珠璣,任人恣意采取,并無禁厲榷奪,而束手裹足,甘守艱難,愚亦至此乎?
-
·為學第一工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
-
·凡在我者都是分內底,在天在人者都是分外底。學者要明于內外之分,則在內缺一分便是不成
-
·才猶兵也,用之伐罪吊民則為仁義之師,用之暴寡陵弱則為劫奪之盜,是故君子非無才之患,患
-
·人情不論是非利害,莫不樂便己者,惡不便己者。居官立政,無論殃民,即教養諄諄,禁令惓惓,
-
·謀天下后世事,最不可草草,當深思遠慮。眾人之識,天下所同也,淺昧而狃于目前。其次有眾
-
·御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講信修睦,其次遠駕長驅,其次堅壁清野,其次陰符智運,其次
-
·士君子之相與也,必求協諸禮義,將世俗計較一切脫盡。今世號為知禮者全不理會圣賢本意,
-
·天極從容,故三百六十日為一噓吸;極次第,故溫暑涼寒不驀越而雜至;極精明,故晝有容光
-
·語云:一錯二誤,最好理會。凡一錯者必二誤,蓋錯必悔怍,悔怍則心凝于所悔,不暇他思,又錯
-
·觀七十二候者,謂物知時,非也,乃時變物耳。
-
·凡病人,面紅如赭,發潤如油者不治,蓋萃一身之元氣血脈盡于面目之上也。嗚呼!人君富,四
-
·吳越之戰利用智,羌胡之戰利用勇。智在相機,勇在養氣。相機者務使鬼神不可知,養氣者務
-
·做大官底,是一樣家數;做好人底,是一樣家數。
-
·禮與刑二者常相資也,禮先刑后,禮行則刑措,刑行則禮衰。
-
·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恩寵過禮,臣妾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
·予平生做事發言,有一大病痛,只是個“盡”字,是以無涵蓄,不渾厚,為終身之大戒。
-
·朱子云:天者,理也。余曰:理者,天也。
-
·“清”、“任”、“和”、“時”是孟子與四圣人議定底謚法,“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
-
·物欲生于氣質。
-
·與其喜聞人之過,不若喜聞己之過;與其樂道己之善,不若樂道人之善。
-
·善用人底是個人都用得,不善用人底是個人用不得。
-
·火之大灼者無煙,水之順流者無聲,人之情平者無語。
-
·孔子七十而后從心,六十九歲未敢從也。眾人一生只是從心,從心安得好?圣學戰戰兢兢只是
-
·官多設而數易,事多議而屢更,生民之殃未知所極。古人慎擇人而久任,慎立政而久行,一年如
-
·無星之秤,公則公矣,而不分明;無權之秤,平則平矣,而不通變。君子不法焉。
-
·攻己惡者,顧不得攻人之惡。若嘵嘵爾雌黃人,定是自治疏底。
-
·巢、由、披、卷、佛、老、莊、列,只是認得我字真,將天地萬物只是成就我。堯、舜、禹、
-
·冰見烈火,吾知其易易也。然而以熾炭鑠堅冰,必舒徐而后盡;盡為寒水,又必待舒徐而后溫
-
·萬物得天地之氣以生,有宜溫者,有宜微溫者,有宜太溫者,有宜溫而風者,有宜溫而濕者,有宜
-
·法者,一也。法曹者,執此一也。以貧富貴賤二之,則非法矣。或曰:親貴難與疏賤同法。曰:
-
·眾人但于“義”中尋個“利”字,再沒于“利”中尋個“義”字。
-
·君子動大事,十利而無一害,其舉之也必矣。然天下無十利之事,不得已而權其分數之多寡,利
-
·靜中看天地萬物,都無些子。
-
·做人要做個萬全,至于名利地步休要十分占盡,常要分與大家,就帶些缺綻不妨。何者?天下無
-
·力有所不能,圣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責人;心有所當盡,圣人不以無可奈何者自諉。
-
·惟得道之深者,然后能淺言;凡深言者,得道之淺者也。
-
·日正午,月正圓,一呼吸間耳。呼吸之前,未午未圓;呼吸之后,午過圓過。善觀中者,此亦足
-
·過也,人皆見之,乃見君子。今人無過可見,豈能賢于君子哉?緣只在文飾彌縫上做工夫,費盡
-
·役一己之聰明,雖圣人不能智;用天下之耳目,雖眾人不能愚。
-
·今之人只將“好名”二字坐君子罪,不知名是自好不將去。分人以財者實費財,教人以善者實
-
·多學而識,原是中人以下一種學問。故夫子自言“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教子張
-
·圣人制禮,本以體人情,非以拂之也。圣人之心非不因人情之所便而各順之,然順一時便一人,
-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余累。君子應事接物,常贏得心中有從容
-
·擔當處都要個自強不息之心,受用處都要個有余不盡之意。
-
·休忙休懶,不懶不忙。
-
·問:禽獸草木亦有性否?曰:有。其生亦天命否?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安得非天命?
-
·凡智愚無他,在讀書與不讀書。禍福無他,在為善與不為善。貧富無他,在勤儉與不勤儉。毀
-
·毅然奮有為之志,到手來只做得五分;確然矢不為之操,到手來只守得五分。渠非不自信,未
-
·周公是一部活《周禮》,世只有周公不必有《周禮》,使周公而生于今,寧一一用《周禮》哉!
-
·學者大病痛只是器度小。
-
·有二三道義之友,數日別,便相思。以為世俗之念,一別便生;親厚之情,一別便疏。余曰:君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無所畏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時,畏史官于
-
·手有手之道,足有足之道,耳目鼻口有耳目鼻口之道。但此輩皆是奴婢,都聽天君使令,使之以
-
·世人相與,非面上則口中也。人之心固不能掩于面與口,而不可測者,則不盡于面與口也。故
-
·吃這一箸飯是何人種獲底?穿這一匹帛是何人織染底?大廈高堂如何該我住居?安車駟馬如何
-
·兵革之用,德化之衰也。自古圣人亦甚盛德,即不過化存神,亦能久道成孚,使彼此相安于無事
-
·有在天之天,有在人之天。有在天之先天,太極是已;有在天之后天,陰陽五行是已;有在人
-
·即做人在世間,便要勁爽爽立錚錚底,若如春蚓秋蛇,風花雨絮,一生靠人作骨,恰似世上多了
-
·忘是無心之病,助長是有心之病。心要從容自在,活潑于有無之間。
-
·法者,御世宰物之神器,人君本天理人情而定之,人君不得與;人臣為天下萬世守之,人臣不得
-
·信知困窮抑郁、貧賤勞苦是我應得底,安富尊榮、歡欣如意是我儻來底,胸中便無許多冰炭。
-
·不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彼悅之則悅,怒之則怒,淺衷狹量,粗心浮氣,婦
-
·法多則遁情愈多,譬之逃者,入千人之群則不可覓,入三人之群則不可藏矣。
-
·道有二然,舉世皆顛倒之。有個當然,是屬人底,不問吉兇禍福,要向前做去;有個自然,是屬
-
·理會得義命兩字,自然不肯做低人。
-
·士君子澡心浴德,要使咳唾為玉,便溺皆香,才見工夫圓滿。若靈臺中有一點污濁,便如瓜蒂藜
-
·吾黨望人甚厚,自治甚疏,只在口吻上做工夫,如何要得長進?
-
·安內攘外之略,須責之將吏,將吏不得其人,軍民且不得其所,安問夷狄?是將吏也,養之不善則
-
·圣人治天下,常令天下之人精神奮發,意念斂束。奮發則萬民無棄業,而兵食足、義氣充,平居
-
·圣人之聞善言也,欣欣然惟恐尼之,故和之以同言,以開其樂告之誠。圣人之聞過言也,引引然
-
·家長,一家之君也。上焉者使人歡愛而敬重之,次則使人有所嚴憚,故曰嚴君。下則使人慢,下
-
·為政者貴因時。事在當因,不為后人開無故之端;事在當革,不為后人長不救之禍。
-
·居尊大之位,而使賢者忘其貴重,卑者樂于親炙,則其人可知矣。
-
·士君子到一個地位,就理會一個地位底職分,無逆料時之久暫而茍且其行,無期必人之用否而
-
·不難天下相忘,只怕一人竊笑。夫舉世之不聞道也久矣,而聞道者未必無人。茍為聞道者所知
-
·頸檠一首,足荷七尺,終身由之而不覺其重,固有之也。使他人之首枕我肩,他人之身在我足,
-
·臨義莫計利害,論人莫計成敗。
-
·進德修業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義精仁熟在晚年。若五十以前德性不能堅定,五十以后愈
- 《齒以剛亡,舌以柔存.》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鶴一去不復返.》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金若糞土,肝膽硬如鐵.》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
- 《鹿死不擇音.》是什么意思,出處是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