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盜嫂之誣直不疑①,撾婦翁之誣第五倫②,皆二子之幸也。何者?誣其所無。無近似之跡也,雖不辯而久則自明矣。或曰:使二子有嫂、有婦翁,亦當辨否?曰:嫌疑之跡,君子安得不辨?“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③若付之無言,是與馬償金之類也,君子之所惡也。故君子不潔己以病人,亦不自污以徇世。
【譯文】西漢人直不疑被誣蔑和嫂子有不正當的關系,東漢人第五倫被誣蔑曾打過他的岳父,但受到這樣的誣蔑,只能說是這二人的幸運。為什么呢?因為誣蔑的是他們不可能有的事情,直不疑沒有哥哥,第五倫曾娶過三個妻子,但妻子們的父親早就死了,所以連一些近似的行跡都找不出來,不用辯白就自然是清白的。有人問:“假使他們二人有嫂、有岳父,也應該辯白嗎?”回答說:“有嫌疑的行跡,君子哪能不辯呢?孔子去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興,孔子還辯白說:‘我如果有不符合禮的地方,讓天厭棄我吧!讓天厭棄我吧!’”如果不分辯,這就如同別人把你的馬說成他的,你就把馬送給了他,被人污蔑偷了金子而不加分辯,還要還給對方金子一樣,這是君子討厭的做法。君子不會為使自己清白而誣蔑別人,也不會以自我誣蔑來順應世人。
注釋
【注釋】①直不疑:西漢南陽人,文帝時為郎,遷至太中大夫。《漢書·直不疑傳》載:“人或毀不疑曰:‘不疑狀貌甚美,然特毋奈善盜嫂,何也?’不疑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因而人稱其為長者。“直”原誤作“雋”,據《漢書》卷四十六改。 ②撾婦翁之誣第五倫:撾,敲打,擊。第五倫,東漢人。《后漢書·第五倫傳》載:“帝(光武)戲謂倫曰:‘聞卿為吏蒡婦公,不過從兄飯,寧有之邪?’倫對曰:‘臣三娶妻皆無父。少遭饑亂,實不敢妄過人食。’帝大笑。”后來以“撾婦翁”為無故受人誹謗中傷的典故。 ③“予所否者”三句:《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矢,誓也。引此語說明孔子遇到誤解時也要為自己辯護。
上一篇:今之人只將“好名”二字坐君子罪,不知名是自好不將去。分人以財者實費財,教人以善者實勞心,臣死忠、子死孝、婦死節者實殺身,一介不取者實無所得。試著渠將這好名兒好一好,肯不肯?即使真正好名,所為卻是道理。彼不好名者,舜乎?跖乎?果舜耶,真加于好名一等矣;果跖耶,是不好美名而好惡名也。愚悲世之人以好名沮君子,而君子亦畏好名之譏而自沮,吾道之大害也,故不得不辨。凡我君子,其尚獨,復自持,毋為嘵嘵者所撼哉!
下一篇:或問:不怨不尤了,恐于事天處人上更要留心不?曰:這天人兩項,千頭萬緒,如何照管得來?有個簡便之法,只在自家身上做,一念一言一事都點檢得,沒我分毫不是,那禍福毀譽都不須理會。我無求禍之道而禍來,自有天耽錯;我無致毀之道而毀來,自有人耽錯,與我全不干涉。若福與譽是我應得底,我不加喜;是我悻得底,我且惶懼愧赧。況天也有力量不能底,人也有知識不到底,也要體悉他。卻有一件緊要,生怕我不能格天動物。這個稍有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