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衰世尚同,盛世未嘗不尚同。衰世尚同流合污,盛世尚同心合德。虞廷同寅協恭①,修政無異識,圮族者殛之②;孔門同道協志,修身無異術,非吾徒者攻之③,故曰道德一、風俗同。二之非帝王之治,二之非圣賢之教,是謂敗常亂俗,是謂邪說破道。衰世尚同,則異是矣。逐波隨風,共撼中流之砥柱;一頹百靡,誰容盡醉之醒人?讀《桃園》,誦《板》、《蕩》④,自古然矣。乃知盛世貴同,衰世貴獨。獨非立異也,眾人皆我之獨,即盛世之同矣。
【譯文】衰世崇尚同,盛世也未嘗不崇尚同。衰世崇尚同流合污,盛世崇尚同心合德。在舜當政時,大家同具敬畏之心,對修明治道沒有異議,破壞氏族的人就要處死。孔子的門人同道協志,修身不用其他的辦法,不按孔子教導行事的弟子,大家就可以批評。所以說道德一,風俗同。道德、風俗有兩樣,就不是成就帝王之業的政治,就不是圣賢的教導,只能說是敗常亂俗、邪說破道。衰世的崇尚同,和盛世的崇尚同就不一樣了。衰世是逐波隨風,共撼中流之砥柱;一人敗壞全都跟著敗壞,舉世皆醉豈能容忍那清醒的人?讀一讀《詩經》中的《桃園》和《板》《蕩》,可知自古以來情況就是如此。以此可知,盛世應當以同為貴,衰世應當以獨為貴。獨并不是標新立異,眾人都有和我相同的特立獨行的品德,這就是盛世的同。
注釋
【注釋】①同寅協恭:寅,敬。同寅協恭,同具敬畏之心。《尚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后來稱同僚為同寅。 ②圮(pǐ)族者殛(jí)之:圮,毀、絕之意。殛,誅戮。《尚書·堯典》:“方命圮族。” ③非吾徒者攻之:《論語·先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④讀《桃園》,誦《板》、《蕩》:桃園,指《園有桃》,《詩經·國風·魏風》篇名。毛序云:“園有桃,刺時也。大夫憂其君國,小而迫而儉以嗇,不能用其民,而無德教,日以侵削,故作是詩也。”朱熹《詩集傳》注:“詩人憂其國小而無政,故作是詩。言園有桃,則其實之淆矣。心有憂,則我歌且謠矣。然不知我之心者,見其歌謠而反以為驕。……蓋舉國之人莫覺其非,而反以憂之者為驕也。于是憂者重嗟嘆之,以為此之可憂,初不難知,彼之非我,特未之思耳。誠思之,則將不暇非我而自憂矣。”《板》、《蕩》均為《詩經·大雅》篇名。都是講衰世政治腐敗,小人肆虐,忠正之言難申。這里講的是盛世同心合德,衰世同流合污,正人君子只好尚獨。
上一篇:正大光明,透徹簡易,如天地之為形,如日月之垂象,足以開物成務,足以濟世安民,達之天下萬世而無弊,此謂天言。平易明白,切近精實,出于吾口而當于天下之心,載之典籍而裨于古人之道,是謂人言。艱深幽僻,吊詭探奇,不自句讀不能通其文,通則無分毫會心之理趣;不考音韻不能識其字,識則皆常行日用之形聲,是謂鬼言。鬼言者,道之賊也,木之孽也,經生學士之殃也。然而世人崇尚之者何?逃之怪異,足以文凡陋之筆;見其怪異,易
下一篇:異端者,本無不同而端緒異也。千古以來,惟堯、舜、禹、湯、文、武、孔、孟一脈是正端,千古不異。無論佛、老、莊、列、申、韓、管、商,即伯夷、伊尹、柳下惠都是異端,子貢、子夏之徒都流而異端。蓋端之初分也,如路之有歧,未分之初都是一處發腳,既出門后,一股向西南走,一股向東南走,走到極處,末路梢頭,相去不知幾千萬里,其始何嘗不一本哉!故學問要析同異于毫厘,非是好辯,懼末流之可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