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今之論人者,于辭受,不論道義,只以辭為是,故辭寧矯廉而避貪愛之嫌。于取與,不論道義,只以與為是,故與寧傷惠而避吝嗇之嫌。于怨怒,不論道義,只以忍為是,故禮雖當校而避無量之嫌。義當明分,人皆病其諛,而以倨傲矜陵為節概。禮當持體,人皆病其倨①,而以過禮足恭為盛德。惟儉是取者,不辯禮有當豐;惟默是貴者,不論事有當言。此皆察理不精,貴賢知而忘其過者也。噫!與不及者誠有間矣②,其賊道均也③。
【譯文】現在評論人物的人,對于別人贈送的東西是推辭還是接受,不看合不合道義,只認為推辭不受就是對的,因此寧肯不合情理地推辭不受來博取廉潔的名聲,也要避貪愛之嫌。對于收取還是給予,也不論是否合乎道義,只認為給予是對的,因此寧肯顯示大方也要避免吝嗇之嫌。對于怨和怒,也不管是否合乎道義,只以忍為正確,因此按理應當計較的事也不計較而要避免沒有度量的嫌疑。根據義應當明辨是非,人們都認為奉承別人是不好的,因而就以傲慢自大夸耀陵人為志節氣概。按照禮應該自尊得體,人們都認為倨傲是不好的,就以過度的禮節和謙恭為盛德。認為只有節儉才是可取的,就不分辨按禮有時應該豐盛。認為只有沉默才是可貴的,就不論有的事應當說話。這些都是對于是否合理認識不清,以賢智為可貴而忘記他們已超過了界限。唉!超過與不及確實有差別,但對道的危害卻是一樣的。
注釋
【注釋】①倨:傲慢無禮。 ②間:距離,引申為差別。 ③賊道均也:賊道,害道。均,一樣、相同。
上一篇:多學而識,原是中人以下一種學問。故夫子自言“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教子張“所聞闕疑”,“多見闕殆”,教人“博學于文”,教顏子“博之以文”。但不到一貫地位,終不成究竟,故頓漸兩門各緣資性。今人以一貫為入門,上等天資自是了悟,非所望于中人,其誤后學不細。
下一篇:夫物,愚者真,智者偽;愚者完,智者喪。無論人,即烏之反哺,雉之耿介,鸤鳩均平專一,雎鳩和而不流,雁之貞靜自守,騶虞之仁,獬豸之秉正嫉邪,何嘗有矯偽哉?人亦然,人之全其天者皆非智巧者也。才智巧則其天漓矣,漓則其天可奪。惟愚者之天不可奪,故求道真,當求之愚;求不二心之臣以任天下事,亦當求之愚。夫愚者何嘗不智哉?愚者之智,純正專一之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