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海》原文與翻譯、賞析
普希金
再見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藍色的浪頭翻滾起伏,
你的驕傲的美閃爍壯觀。
仿佛友人的憂郁的絮語,
仿佛他別離一刻的招呼,
最后一次了,我聽著你的
喧聲呼喚,你的沉郁的吐訴。
我全心渴望的國度呀,大海!
多么常常地,在你的岸上
我靜靜地,迷惘地徘徊,
苦思著我那珍愛的愿望①。
啊,我多么愛聽你的回聲,
那喑啞的聲音,那深淵之歌,
我愛聽你黃昏時分的幽靜,
和你任性的脾氣的發作!
漁人的渺小的帆憑著
你的喜怒無常的保護,
在兩齒之間大膽地滑過,
但你若洶涌起來,無法克服,
成群的漁船就會覆沒。
直到現在,我還不能離開
這令我厭煩的凝固的石岸,
我還沒有熱烈地擁抱你,大海!
也沒有讓我的詩情的波瀾
隨著你的山脊跑開!
你在期待,呼喚……我卻被縛住,
我的心徒然想要掙脫開,
是更強烈的感情把我迷住,
于是我在岸邊留下來……
有什么可顧惜的?而今哪里
能使我奔上坦蕩的途徑?
在你的荒涼中,只有一件東西
也許還激動我的心靈。
一面峭壁,一個光榮的墳墓……
那里,種種偉大的回憶
已在寒冷的夢里沉沒,
啊,是拿破侖熄滅在那里②。
他已經在苦惱里長眠。
緊隨著他,另一個天才
像風暴之聲馳過我們面前,
啊,我們心靈的另一個主宰③。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給世上。
喧騰吧,為險惡的天時而洶涌,
噢,大海! 他曾經為你歌唱。
他是由你的精氣塑成的,
海啊,他是你的形象的反映;
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陰郁,
他也倔強得和你一樣。
世界空虛了……哦,海洋,
現在你還能把我帶到哪里?
到處,人們的命運都是一樣:
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
或暴君看守得非常嚴密。
再見吧,大海! 你壯觀的美色
將永遠不會被我遺忘;
我將久久地,久久地聽著
你在黃昏時分的轟響。
心里充滿了你,我將要把
你的山巖,你的海灣,
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
帶到森林,帶到寂靜的荒原。
(查良錚 譯)
【注釋】 ①詩人曾一度想從敖德薩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未成功。 ②拿破侖于1821年死于圣赫勒拿島的囚居中。 ③指英國詩人拜倫。他1824年死于希臘的民族解放斗爭的隊伍中。
【賞析】 1824年,普希金由于得罪了敖得薩總督和一封有反宗教內容的信被查獲,將再次被流放到北方荒涼的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去,他寫下了這首向大海的告別詩。它抒發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對自由的渴望,具有強烈的主觀性,這是傳統浪漫主義詩歌的重要特征。作者把大海稱做“自由的原素”,賦予大海以靈性,它不僅是孤獨的詩人的知友,而且與他有共同的情感。作者用了許多富有主觀色彩的修飾語(驕傲的、憂郁的、倔強的、任性的等)來塑造大海這個浪漫主義形象。大海在向詩人傾訴、恕語、召喚,他是多么想熱烈地擁抱大海,隨著它飄洋過海,去尋找自由的樂土。但可惜由于愛情或別的什么原因,他被束縛住了,仍然留了下來。眺望著洶涌的大海,詩人想到了不久前相繼去世的歐洲的兩個偉人。一個是影響歐洲一代歷史的拿破侖,另一個是主宰一代思想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普希金對拿破侖的看法是歷史地一分為二的,認為他曾是一個推翻歐洲各封建王朝、讓人民看到“自由之光”的偉人,但后來卻成了“蔑視人類”、企圖奴役各國人民的暴君。(見《拿破侖》一詩,1821年)在《皇村回憶》、《自由頌》等詩中,普希金曾把拿破侖作為侵略者、暴君、惡徒來加以譴責,但在這里詩人卻將他與自由的歌手拜倫并列在一起,這大概是隱含著對歐洲反動王朝復辟的指責。拜倫是大海的歌手,自由的化身,他不僅歌唱過自由,而且是在為希臘人民的自由而戰斗的崗位上死去的。他去了,自由在悲泣。世界空虛了,到處都是專制的壓迫,哪兒有自由幸福的樂土呢?! 第十三節是全篇的重心,它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現在詩人將被放逐到北方寂寞的荒原去,大海這個詩人心里的自由的偶象,將伴隨著他,永不分離。大海與抒情主人翁——兩個孤傲不馴的浪漫主義叛逆者形象,合二而一了。
上一篇:《自題小照》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節日的夜晚》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