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古詩三首·十五從軍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①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sup>②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③春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④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注釋】 ①鄉里:鄉曲,這里指家鄉。阿:語助詞。②遙看:指遠遠看過去的地方,即下句所言“松柏冢累累”處。冢:高墳。累累:一個接一個的樣子。③旅谷、旅葵:野生的谷子、葵菜。植物未經人種而生稱為旅生。④一時:片刻,一會兒。貽:送給。
【譯文】 十五歲就當兵遠走了,到了八十歲才能回到家鄉。在歸途中碰見一位家鄉人,問他:“我家還有誰活著?”“遠遠看過去那就是你的家,就是那長著松柏、墳墓累累的地方呀!”回家只見野兔從狗洞里跑了進來,野雞從屋梁上飛起,庭院中長著野生的谷子,井邊長著野生的葵菜。春谷出米來做飯,采集葵葉來做湯。湯、飯一會兒都做好了,不知道要送給誰嘗。我走出門來朝東望,禁不住老淚迸落濕衣裳。
【集評】 明·譚元春:“悲甚。《無家別》、《垂老別》不慘于此?!?《古詩歸》漢四)又言:“古詩中佳者,自無蔓調,然亦從筋肉中生出轉折,以為波瀾,未有想頭寥寥,謂之清真者。周公《東山》詩法從庭戶無人生出許多妙語,遂為此詩鼻祖。”(同上)
清·陳祚明:“悲痛之極辭。若此者又以盡言為佳。蓋言情不欲盡。盡則思不長;言事欲盡,不盡則哀不深?!?《采菽堂古詩選》卷六)
清·沈德潛:“遙望二句,乃鄉人答詞,下從征者入門之辭。古人詩每減去針線痕跡。通章用支微韻,而烹(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二句,不入韻中,最是搖曳之至,非古人不能用韻也?!?《古詩源》卷四)
今·余冠英:“這是一首敘事的詩。……這詩反映戰爭的殘酷,也反映人民被統治者奴役的痛苦?!?《漢魏六朝詩選》)
【總案】 此詩思想意義誠如余冠英先生所言。詩寫老兵之悲全從敘事中見出,而敘事近于盡言。愈言老兵家室之破敗、荒涼,愈見其悲哀難禁,此詩藝術上的妙處自以陳祚明所說最為深刻。
上一篇:漢詩《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詩經《國風·魏風·十畝之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