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四首(其三)》原文與翻譯、賞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①,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①西嶺:指岷山,在成都之西,巔峰積雪長年不化。
【賞析】 廣德二年(764)春,杜甫聞知其好友嚴武復為東西川節度使,還鎮成都。嚴武屢屢來信相邀,于是杜甫攜家由梓州重返成都草堂。這一時期,詩人生活較為安定,心情較舒暢。成都初春,花紅柳綠,生機盎然。觸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深深贊美之情,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全詩共四首,這是其中第三首。
蘇軾曾以“詩中有畫”評賞王維山水之作,而這首絕句似乎更像一組清新淡雅的水粉畫,并列的四扇屏。分看一幅一景,合起來又是一大幅意境開闊、情趣和諧的畫面。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柳絲新綠,翠芽初吐,枝條婀娜迎風搖曳,兩個黃鸝飛戲其間,時時發出清脆的歡唱。這幅畫或可叫作“柳岸聞鶯”。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點點,列隊翱翔。這一幅或可叫作 “春回雁歸”。兩句之中一連用了 “黃”、“翠”、“白”、“青”四種顏色,把那風和日麗的明媚春光描繪得絢麗多姿。一般說,詩家較忌用顏色字,用多了顯得柔糜浮艷,杜詩這里用后卻取得了意外的效果,因為這四種顏色基調和諧,清淡素雅,令人倍感新鮮明快,賞心悅目。這一聯對仗工穩而不失板滯,句中運用了兩個動詞“鳴”、“上”。一個表聲響,一個表動態,聲動相間,顯得參差錯落,詩情畫意被渲染得有聲有色。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也是對仗極工的聯句,這一聯妙在“含”字上,詩中嵌一“含”字,猶如畫龍點睛,把整個后兩句點活了。西山雪嶺,峰頂積雪終年不化,但距成都甚是遙遠,平時是望不到的,只有萬里無云空氣清澄的日子才能隱約顯露出來。詩人在屋內偶然一瞥,透過窗口,卻有幸看到了。讀這一句要注意詩人在屋內的位置角度,不是憑窗眺望,而是距窗較遠,否則“含” 字無著落。西嶺雪峰仿佛是鑲嵌在室內的一幅圖畫,近在眼前,詩人感到特別賞心悅目。接著,詩人的視線由窗口又移向門前,門前停泊著通向下江東吳的船只,由成都沿岷江穿三峽,過兩湖到東吳,行程數千里。這句寫眼前景,但也流露出詩人心中事,戰亂已平息,可以出川返鄉了,詩人的歡愉心情更增加了一層。“千秋”、“萬里” 均非實指,一言時間之久,一言空間之遠,足知詩人的聯想是何等開闊而豁達。這一聯句中的兩個動詞 “含”、“泊”,亦最見詩人匠心。“含” 如口中銜含,這樣把靜物說活;“泊” 字不僅是停靠,更有搖蕩漂泊的動感。
四句一句一景,但詩人的視距不盡相同,一近一遠,又一遠一近,交相輝映,從不同角度把一幅有山有水、有聲有色的草堂春意圖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以恬靜幽雅的藝術享受。
杜詩以律為絕,這首詩當是最典型的一例。前人評價不一,有人疵之為 “斷錦裂繪之類”(胡應麟《詩藪》卷六)。無疑,這首詩在形式上很像七言律詩的頷、頸兩聯。但確實是一首意境和諧、結構完整的詩。設想,又有誰能再補上首尾兩聯?如有能者,定為蛇足!
上一篇:《答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致讀者》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