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夜晚》原文與翻譯、賞析
萊奧帕爾迪
夜,柔和而清澈,沒有一絲風兒,
月光傾瀉在屋頂上,果園里,
把遠處每座山麓照亮。
哦,我親愛的女郎,
每條小街都已闃無聲息,
只有稀稀落落的燈光
在一些陽臺上閃爍。
你睡了,在你安靜的房間里,
你很容易進入睡鄉,
你不用操勞,不知道,也想不到
我心中的創痛是多么深。
你睡了,我卻仰望天空,向它致意,
天空顯得多么慈祥,
那古老的萬能的大自然啊,
它使我黯然神傷。
對于你,我已不存希望——
大自然告訴我,我甚至不能抱什么希望;
你的眸子里除了淚水,不閃現什么光亮。
今天是莊嚴的節日,
你游樂完畢,休息一下;
也許在夢中你記得自己使多少人高興,
又有多少人使你歡暢。
可我沒有份,我已不存思念你的奢望。
這時我問上蒼,
世上還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
于是我在這里撲倒在地,
高聲呼喊,渾身戰栗。
哦,在青春的歲月,生活就這么不幸!
唉,我在不遠的路上
聽到手藝人唱出寂寞的歌聲,
他們在夜間娛樂一番后,
很晚才回到寒傖的寓所;
想起世事匆匆而逝,不留一絲痕跡,
我就心如刀割。節日
就這樣過去,以后都是平凡的日子,
人間的滄海桑田,隨著時間變幻。
如今,古人的聲音何在?
如今,何處是我們顯赫的
祖先所作的業績,偉大的羅馬帝國,
陸地和海上的槍炮聲,而今安在?
一切都歸于安靜與沉寂,
世界全在休息;對它們誰也不再談及。
在童年時代,我曾
殷切地等待節日的來臨,
當它一旦流逝,我就
緊靠在枕上,憂傷地徹夜不眠;
夜闌人靜,只聽得遠處街頭
有誰唱起一支歌曲,
聲音越來越低,終于完全消失。
這時我的心頭,也引起一陣絞痛。
(錢鴻嘉 譯)
【賞析】 這首詩寫于1820年,其時正是詩人精神上最悲觀的時期。生性執拗的詩人不堪忍受“活人的墳場”的折磨,一心想到外地去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保守的父親怕他與自由派交往,拒絕了他的請求。他在1819年7月計劃逃走,沒有成功;又不幸患了眼疾,數月不能讀書。他的愛情也遇到了挫折。這些就促使他形成了自己的悲觀哲學,認為人生只能伴隨著痛苦度過,任何希望之光都是轉瞬即逝的虛假東西。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節日過去后內心的感傷情緒。人們在盲目地歡樂一番之后沉沉地入睡了,他曾鐘情的女郎也已安靜地睡去,而他卻無法入睡。愛人的離去使他陷入完全的孤獨。他感到命運對他太不公平,使他在青春時代就遭了如此不幸。他又想到一切都不過是過眼煙云,歡樂易逝,功名也易逝,人們只好聽之任之。這種時光易逝的思想在中世紀法國詩人維庸的《往日貴婦的謠曲》和《往日王爺的謠曲》中就曾得到充分的表現。貴婦王爺們無論有多少的榮華富貴,最終都難免香消玉殞,長眠九泉。萊奧帕爾迪想得更深刻,但當他想到連“偉大的羅馬帝國”也成為過去,“不留一絲痕跡”的時候,就更感到人生的虛幻與無意義。
但這首詩的引人入勝之處并不在于那種徹底的無可奈何的悲觀,而在于這悲觀之后所隱含著的對人生的哲理思考,在于融合著感傷情緒的那景那情。在靜靜的夜里,詩人獨自仰望著天空,向蒼天詢問生之奧妙;緬懷著古人,沉思著人類艱辛而燦爛的歷程。這正如屈原的《天問》,顯示著詩人高闊的胸懷,不甘寂寞、尋求希望之光的執著精神一樣。盡管詩人總擺脫不了那失望的情緒,但在這失望中有詩人靈魂的“高聲呼喊”,有詩人黯然神傷之后的抗爭。
“夜,柔和而清澈,沒有一絲風兒,月光傾瀉在屋頂上,果園里,把遠處每座山麓照亮。”詩篇一開始就把讀者引入一種靜美的境界。此后詩人總是在不斷地暗示夜的靜,手藝人寂寞的歌聲和不知是誰唱的歌曲也只是輕柔地滑進夜空里,并不擾亂詩人的思緒。那燈光、陽臺、戀人的房間,那愛撫著詩人受傷的心靈的天空,那遠處的街頭,一切都在詩人優美的筆調中敘述出來。這種田園詩式的歌調就使讀者在感受詩人充分裸現的靈魂時,能以審美的而不是審判的眼光去評判。
由戀人而到蒼天、大自然,而到古人,再到自己的童年時代,詩人這種思緒的不斷轉換給了我們完整一體的時空感。詩人把自己作為透視歷史和人類命運的焦點,就使他對個人命運的探索變成了對全人類命運的探索。
上一篇:《致大海》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菩薩蠻》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