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七言詩·送春》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王 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原詩今譯】
暮春三月花兒落了卻又開,
庭院檐下每日都有燕飛來。
夜深了杜鵑鳥還在聲聲啼,
不相信呵,那春光喚不回。
【鑒賞提示】
暮春三月,百花凋零,不免在多愁善感的詩人心中引起種種傷感的情緒,因此,古往今來,在文人騷客筆下,出現了以送春、惜春、傷春為題材的大量詩篇。王令的這首《送春》即為其中之一。但詩人卻一掃傳統上這類題材詩歌的低回情調,另辟蹊徑,把這種前人已寫濫的題材寫得昂揚開朗,表現出詩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首兩句十分簡潔地描繪出詩人眼中的暮春景致。這時,殘花固然在敗落、凋謝,但詩人卻注意到還有花兒在繼續開放。檐間日日飛來的燕子更為這暮春時節增添了許多生機。因此,首兩句雖為寫景,但已是詩人自造之境,蘊含著詩人主觀感情。
子規即杜鵑鳥之別稱。傳說為望帝杜宇死后魂魄所化,鳴聲凄傷,古人詩詞中多見,如“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望帝春心枉杜鵑” (李商隱),“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大都用其聲凄苦哀絕之旨。王令在這里也寫到了杜鵑鳥:“子規夜半猶啼血”,但卻別賦新意。在詩人筆下,這是一只頑強的、與現實進行著殊死抗爭的杜鵑。它在萬籟俱寂的深夜還在不住地鳴叫,甚至啼血而不止,它要喚回那逝去的春光。結尾采用“不信東風喚不回”的強調句式,正顯示出杜鵑對于自己理想的堅定信念。
這只杜鵑也是王令的自我寫照。詩人不但在當時文名卓然,也是一位具有遠大政治抱負且胸懷廣闊的政治活動家。據劉發《廣陵先生傳》,王安石對他頗為欣賞,認為“可以共功業于天下”。所謂“燕然未勒胡雛在,不信吾無萬古名”(《感憤》),所謂“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間”(《暑旱苦熱》)都可見出其胸襟與抱負。《送春》同樣體現了類似的精神境界。這只以擬人手法刻畫的杜鵑所顯示的那種挽狂瀾于既倒的氣概正是詩人企圖扭轉乾坤,改革北宋弊政的雄心壯志的生動抒寫。
依葉嘉瑩先生的見解,這首詩在整體上應屬 “有我之境”(《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在我與境的尖銳對立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不屈不撓的鮮明個性。這也是這首小詩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杜審言《五言詩·送崔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孟浩然《五言詩·送朱大入秦》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