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蟾《七言詩·上高侍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高 蟾
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東風怨未開。
【原詩今譯】
天上的碧桃和著露水一齊種下,
日邊的紅杏憑借著燦爛的云霞。
只有生長在秋江上的艷艷荷花,
開得雖遲從不怨東風步兒蹣跚。
【鑒賞提示】
高侍郎,舊注以為指高駢(見本書附錄的“作者簡介”),不知有何根據。侍郎是官名,唐代中書、門下二省的副長官和尚書省所屬各部的副長官都稱侍郎。此詩一題作《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可知為其應考不中所作。
唐代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門第觀念,依據才學取士,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全部士子,特別是庶族士子敞開了入仕做官的大門,從而使李唐王朝的統治得到比較廣泛的支持,成為牢籠知識分子的一個重要的有效手段,所以唐太宗才會有“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的舒心之嘆。但是,天下事有利必有弊,取得功名的讀書人畢竟只占少數,更多的人,盡管皓首窮經,多年苦讀,即使才貫八斗壯志凌云,亦很難金榜題名,躋入仕途。特別是到了后期,這種弊病伴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表現得日趨明顯。“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便是由上當受騙到清醒之后的一種反思了,最能代表這種不滿情緒的,如晚唐散文家羅隱十舉進士而不第,其所著《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魯迅語),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原來也是落第士子出身。高蟾的這首詩 《上高侍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詩中用“天上碧桃”“日邊紅杏”代指那些皇室貴族子弟,他們依仗優越的家庭出身和種種社會關系,或以“恩蔭”照顧,或得權勢者的推薦,一個個名列金榜而取得高位。對這一不合理現象,作者是氣憤而且又瞧不起的,所以便以“秋江芙蓉”自許,表現自己的獨立志節,同時與“碧桃”“紅杏”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揭露現實的不公正。芙蓉即荷花,夏秋間開花,古人常用以象征一個人的高潔品質。當東風吹綻、百花盛開的春天過去之后它才開放,鮮艷奪目,出污泥而不染,這正是芙蓉的獨立精神。它不僅不抱怨“東風”冷落了它,而且在天氣肅殺、百花凋零的時候反而開得更為艷麗了。
此詩為作者落第后所作,悻悻然的悲憤情緒是在所難免的,并非如 《唐詩紀事》 的作者計有功所說的 “無躁競心”。只是,詩中并沒有僅僅停留在批判現實這一點上,而是同時樹立了與“碧桃” “紅杏”相對立的正面形象,流露出獨標高格無傍他人的堅定信念,這是與一般發牢騷的落第詩之不同處。
上一篇:蔡襄《七言詩·上元應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樸《七言詩·中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