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七言詩·鄂州南樓書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黃庭堅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
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來一味涼。
【原詩今譯】
縱目四望,山色接連著水光,
倚靠欄桿聞到十里荷花清香。
清風和明月沒有人去愛憐啊,
同著香氣由南飄來一陣涼爽。
【鑒賞提示】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無論窮達,內心幾乎都有著山林野逸之趣,企望在大自然的名山勝水中領悟人生與宇宙的關系,從而獲得升華的高層次的審美愉悅,尋找到生命的最高和最終價值,實現對人生真諦的把握。因而山水之美不再純然是與己無關的客體存在,而是成為人格的映射,主體的觀照,生命的折光。無論是莊子返歸自然的永恒人性,還是禪宗的人與物遷,隨緣自適,所強調的都是這種自然與人生的親和。
黃庭堅深受禪宗和老莊思想影響,平生坎坷,山水之美理所當然成為他逃開險惡人世的避風港。這首詩正是寫他在一個夏日傍晚信步登上鄂州(今湖北武昌)南樓的所見所感,體現出他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對人生的思索。
首句“四顧山光接水光”寫他登樓后的第一個動作,透露出內心的波瀾,若有所尋。他不是夏日消涼懶登樓,而是來尋找精神慰藉的,因此不是消極地等待自然景物“入眼”,而是四下張望,主動尋求。登樓,也許是他公務之余的休憩,也許是為求得官場失意心緒的解脫,但總歸是企望在這山光水色中有所發現,來淡化人生的紛擾和創痛。他發現了蒼茫的暮色中,綿延的山上飄蕩著青蒼的嵐光,而一望無際的碧水上升起白色的霧氣。水光山色,渾然一體,難分難辨。作者連用兩個“光”字,意在強調山水的一致,消除不同景物之間的差別,從而暗示物我區分的泯滅消失,為下句鋪墊。第二句“憑欄十里芰荷香”寫隨著夜色加重,視覺印象逐漸被嗅覺所代。芰荷,即荷花。他倚靠樓上的欄桿,從撲鼻的馥郁氣味,想象湖中荷田的廣闊。“十里”言范圍之廣,并非確指。在香氣的熏染中,他飄飄然陶醉了,心神也許已經與冰清玉潔的芙蓉仙子乘風歸去了吧? 人與自然在這里已融為一體,我即是物,物即是我,很有些莊周夢蝶的味道。人與自然差別的泯滅,使他本身似乎也成了自然的一個部分。
末聯:“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來一味涼。”忽然,一陣爽涼之意,使他從沉醉的境地中清醒。此時,夜色已重,明月高懸,清風徐來。清風帶來體膚的涼爽,明月造成心理的清新。透過表面上對清風明月的企羨,可以看到作者對物我相異的煩惱。“無人管”是擬人寫法,與“一味涼”構成因果關系。正因為它們無人管轄,自適自在,才可能以清新爽達,天然去飾的面貌光臨塵寰。我們難道看不出作者對自己處于熙攘喧擾,為官所管,為欲所牽,如同夏日一樣燥熱人間的深深的感慨?至此,也許可以理解作者為什么要“四顧”了吧。
這首詩寫作上有兩個特點:一、以立體化的感覺抒寫多元化的情思。短短二十八字,寫了視覺、嗅覺和觸覺,而這三種感覺,又分別與心理上的物物相混、物我相融和物我對立的感受相應,從而使情緒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又不露斧鑿痕跡;二、寫景從大處著筆,景物的蒼茫曠遠與內心的人世滄桑,欲歸天地之慨完美地融為一體。
上一篇:程顥《七言詩·郊行即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杜甫《五言詩·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