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范增論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①。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 歸未至彭城②,疽發背死。
蘇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耳! 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于是去耶? 曰: 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 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 《易》 曰: “知幾其神乎③?” 《詩》 曰: “相彼雨雪,先集維霰④。”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也⑤。
陳涉之得民也⑥,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⑦。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不遣項羽; 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 不賢而能如是乎? 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 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 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 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嗚呼! 增亦人杰也哉!
【注釋】 ①陳平計:公元前204年,楚王項羽與謀臣范增圍攻滎陽的漢軍,劉邦采信陳平反間計,使項羽疏遠范增。②彭城: 今江蘇徐州,是當時項羽的都城。③幾(ji):事物發生變化的細小跡象。④相 (xiang): 視,看。霰 (xian): 小雪珠。此引詩說明事情總有征兆。⑤卿子冠軍: 楚懷王封給大將宋義的稱號。公元前206年,秦攻趙,楚將宋義率兵相救,行至途中畏縮不前。副將項羽殺死宋義,率兵破釜沉舟,在巨鹿消滅秦軍主力。⑥陳涉: 陳涉起義時假借楚將項燕、秦太子扶蘇之名號召眾人。⑦楚懷王孫心: 即楚義帝,名心。
【譯文】 漢王采用陳平的計策,離間了楚國君臣之間的關系。項羽懷疑范增同漢王有勾結,逐步削弱了范增的權力。范增大怒,說: “天下事大體已定,君王你自己去辦吧,請將這把老骨頭賞我回鄉里去吧。” 范增回去,沒走到彭城,惡瘡發作而死。
蘇軾說: 范增離開是好事。如果不走,項羽必然殺他,只恨他不早一點走呢。那么范增因為什么事離開呢?范增勸項羽殺沛公(劉邦),項羽不聽,最終因此失掉了天下,到那個時候才離開嗎?答: 不對。范增想殺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 項羽不殺沛公,還有君王的度量。范增為什么因為這事離開呢? 《易經》上說: “知道事物變化的微跡,大概算是神明吧!”《詩經》上說: “看那下雪,先像結的是細小的雪珠。” 范增離開,應當早在項羽殺害卿子冠軍的時候啊。
陳涉得到百姓擁護,是因為假托了項燕、扶蘇的名義。項氏的興起是因為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諸侯背叛他,是因為殺了義帝; 而立義帝,范增是主謀。義帝的存亡,難道只是楚國的盛衰,也是范增跟他同一禍福呀。沒有義帝死了而范增能長期活著的。項羽殺卿子冠軍,是殺義帝的先兆。他殺義帝,就是懷疑范增的根本原因。難道一定要等陳平來離間嗎? 物體必定是先腐敗,然后才有蟲生出來。人必定是先有疑心,然后才有饞言進入。陳平雖然聰明,又怎能離間沒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評議義帝為天下的賢君。單派沛公進入關中,不派項羽; 從眾人中賞識卿子冠軍,提升為上將。不賢明能做到這樣嗎? 項羽假托義帝的命令殺了卿子冠軍,義帝一定不能忍受。不是項羽殺死義帝,就是義帝殺死項羽。這是不等聰明人指點才知道的。范增起初勸項梁立義帝,諸侯因此服從; 中途項羽殺了他,并非范增的本意,那豈只不是他本意,還定會盡力諫爭,不聽項羽的。不信他的話而殺掉他所立的君主,項羽懷疑范增,定是從此開始了。當項羽殺卿子冠軍時,范增跟項羽并肩服事于義帝,君臣的區分還沒確定。為范增設想,如果當時有力量殺項羽,就殺掉,不能就離開他,豈不是堅毅的大丈夫嗎? 范增年已七十,合得來,就留下; 不合就離開。不在這時弄明離與留的利害分別,而想靠項羽成就功名,淺陋啊!
雖然這樣,但范增,是高帝劉邦所畏怕的。范增不離開,項羽就不會滅亡。唉! 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啊!
【鑒賞】 楚漢戰爭時,劉邦的謀士陳平施反間計,離間項羽與謀臣范增的關系,使得范增離開項羽。本文就是對這件史事展開的一篇評論。作者認為項羽早已不滿范增,即使無陳平離間也要除掉范增,故提出范增早該離開項羽,并分析出離開的最佳時期。其主旨在于以范增為例,論證封建士大夫應掌握處世原則和進退時機。雖立論翻新,見解新穎,但選例偏頗,多有臆測,大有科舉習作中嘩眾不實之風; 這可能也是在早未編入作者文集的原因。但是,就文章寫作而言,先簡述范增離開項羽的事實經過; 接著就在贊同范增應該離開的基礎上,進而提出自己的中心論點: 范增離開項羽的最佳時機應在項羽殺卿子冠軍的時候; 然后就義帝、范增、卿子冠軍三人的關系,推論項羽殺義帝是疑心范增的根源; 最后批評范增沒有適時退身。這種論述有事實,有設想; 有正寫,有反寫; 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多方論證,起伏跌宕; 加之語言的簡明暢達,使其文章邏輯性和論辯力很強。
上一篇:《古文觀止·隋唐五代文·羅隱·英雄之言》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韓愈·獲麟解》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