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褚斌杰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王于興師,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
王于興師, 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王于興師, 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這是兩千多年前,產生于我國西北邊疆地區的一首愛國歌曲。秦地,相當于今甘肅、陜西一帶,與古西戎族毗鄰。當時西戎族經常東侵,威脅中原地區的安全。據《史記·秦本紀》等記載,自西周至春秋期間,這一邊疆地區戰事頻仍。這首詩就是產生于秦地人民中間的一首充滿愛國熱忱的軍中歌謠。
全詩三章,每章開首,都以豪邁的語氣,設為問答的句式,來表現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說當時軍情緊急,征衣一時不能齊備,但他們覺得這也沒有什么要緊,我和你可以同穿一件戰袍。表現了為了保家衛國,戰士們不畏困難和他們之間兄弟般的情誼。“王于興師,修我戈矛”,是說聽到君王要興師赴戰,于是便急急修整手中武器,磨兵礪刃,整裝待發,表現了高昂的戰斗熱情。“與子同仇”,是說你我所面對的,原來就是我們共同的仇敵,表現出團結一心,同仇敵愾的義憤。
這首詩用復沓的手法寫成,即章與章之間,只換少許字,進行反復詠唱。這樣的篇章結構,使得全詩重復中有變化,變化中又有重復,正象音樂樂章不斷出現主旋律一樣,它能使主題突出,給人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再從各章中所更換的字詞來看,它也有著逐章遞進,對詩歌的含義起到不斷深化和擴展的作用。如先說“同袍”(戰袍),再說“同澤”(“澤”,內衣)和“同裳”(戰裙),表示內外、上下衣物,都可以跟戰友與共。又先說“修我戈矛”,相繼說“矛戟”、“甲兵”,表示先修短兵器,再及長兵器,以至全部武裝設備。還有結尾一句,由“同仇”表示共同對敵的仇恨,到“偕作”,即共同奮起,以至“偕行”,同赴戰場。由此可知,全詩章章遞進,是極有層次的。詩中充滿共御外侮,昂揚奮進的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是產生在我國歷史早期的一篇具有深厚愛國感情的詩篇。
上一篇:曾棗莊 曾濤《新婚別》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陳祖美《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