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七言詩·上元侍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蘇 軾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原詩今譯】
月光淡星兒稀圍繞著建章宮闕,
御爐里的香灰被仙風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們鵠鳥般伸頸肅立,
此刻捧天帝的是一簇紅色云朵。
【鑒賞提示】
這首詩是大文豪蘇軾任朝官期間,寫他正月十五元宵之夜侍奉皇帝宴會時的所見所感。上元,指陰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首句“淡月疏星繞建章”中的“建章”,本是漢代長安宮殿名,這里代指宋代皇宮。月光清冽,寒星閃爍,巍峨的宮殿在它們的環繞下,恍若天上宮闕,縹緲猶如仙境。月謂“淡”,星謂“疏”,有兩重含義。一是實寫正月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月圓,群星自然隱爍稀疏,不可能繁星滿天。而時值冬末春初,月光寒淡,不會像八月十五皓月當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時令;二是要使月和星與建章(宮殿)構成一組完整意象。作者用了個“繞”字點明宮為主,星月為賓的關系,如果對星月著墨太甚,無疑會喧賓奪主。詩的首句,為全詩定下了飄飄若仙的基調。同時,也以宮殿與星月的關系來暗示君臣關系,從而為詩的最后兩句實寫埋下伏筆。
次句“仙風吹下御爐香”承上而來,將上句創造的氣氛坐實為仙境。既是天上宮闕,風自然不會是凡世之風。陣陣仙界之風吹過,帶來了御座之前爐里所點之香的馥郁氣味。同時,以香氣的到來暗示了皇帝即將駕臨。
第三句“侍臣鵠立通明殿”,照應詩題“侍宴”。這時,群臣們靜立恭候皇帝駕臨,但作者此時已猶如置身仙境,所以見到這場面不由浮想聯翩。“鵠”,一說指天鵝,一說為鶴。這里應理解為鶴。因為不僅鶴立與鵠立是同義詞,而且更重要的是釋成鶴更增強了仙界的氣氛。鶴在古人看來是仙鳥,稱為仙鶴,認為它們是神仙的座騎。在作者眼中,此時群臣們像仙鶴一般引頸挺立,靜待主人的騎乘。“通明殿”,表面上指舉行宴會的宮殿燈火通明,金碧輝煌,而實際雙關天上玉帝的宮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通徹,故為通明殿。”(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謨明圣保德傳》)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氣氛。
在翹首企盼中,“一朵紅云捧玉皇”。本是指皇帝駕臨筵席,但作者夸張地寫成在玉階紫殿上,紅霞千朵,金光萬道,簇擁著天上至高統治者玉皇大帝出現。因為作者早已感到置身于仙境,所以水到渠成地產生了這種幻象。
寫作上有兩個突出特點:第一,層層鋪墊,節節拔高,使仙界氣氛越來越強。表現在與仙境直接相關的字眼越來越多。首句的淡月疏星與建章都是實寫,但只用了一個“繞”字,便創造出了仙界的氣氛。第二句用了“仙風”兩字。第三句用了“鵠立通明殿”五字。而第四句則是七字。這樣,讀者便跟著作者一步步進入仙境;第二,實景虛寫,虛景實寫。首句本是實寫所見之景,但用了“疏”“淡”“繞”等形象不具體的飄忽的字眼,所以造成了一種虛幻縹緲的境界。而尾句本屬作者對皇帝出現場面的幻覺聯想,是個虛景,但用了范圍明確如“一朵”,色彩鮮明如“紅”“玉”(白)等字眼,反倒顯得很具體可感。
上一篇:戴叔倫《五言詩·三閭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蔡襄《七言詩·上元應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