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五言詩·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杜 甫
其 一
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荷凈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片云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原詩今譯】
落日映紅了西天,攜妓的公子陂塘放船,
啊,風柔柔輕吹水面,浪細細皺起瀲滟。
夾岸的綠竹茂密幽深,游士們在此設筵,
擎露的荷花多么艷鮮,看著它暑解涼添。
諸公子今日格外殷勤,將冰塊化成冷飲,
佳人們乘興要歌唱,唱前忙著妝束打扮。
天不作美,風景大煞,頭上的黑云突現,
陪客的我急把天看,靈機一動聳起詩肩。
【鑒賞提示】
這是杜甫早年困居長安時陪一些貴公子攜妓納涼時的即興之作。在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常與妓女交往,甚至家中蓄有私妓。妓,特指歌舞女,與后世妓女含意不同。寫這種詩對杜甫來說實在有些不得已,他后來曾說:“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處處潛悲辛。” (《奉贈韋左丞丈》)杜甫是為了在長安混一碗飯吃才不得不如此的。但詩人自有變通的辦法,兩首詩,他緊緊扣住“遇雨”二字來作文章,含蓄地表現了自己熱愛大自然的生活態度,既應付了諸貴公子,又使兩首詩富有哲理性,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艷詩”。
第一首詩著重表現出游“遇雨”之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和人們心情的恬靜。“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不僅巧妙地點出了出游的時間是“晚際”,地點是在湖上,而且還用寥寥數語勾畫出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在落日的余暉里,一葉扁舟自由自在地蕩漾湖上,輕風徐來,水上蕩起金色的漣漪……。風景是如此美好,坐在小船中的人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這兩句詩中的“放船”和“遲”等字的運用也頗見功力。所謂“放船”,既比“劃船”“蕩船”在用字上見出新意,又強調了自由自在、隨波逐流的意思,從而更好地表現出船中游人閑適自得的心情。而“遲”字無形中把“輕風”擬人化了,似乎“輕風”此時也善解人意,它“生”出來的波浪似動非動地一圈圈散開,更增加了詩中恬靜的氣氛。
詩的第二聯仍然是用恬靜優美的圖畫組成的。“竹深”,“荷凈”四字,既使人仿佛見到了一叢叢茂密的翠竹、一朵朵散發著清香的荷花,同時也在靜態的美中不知不覺地強調了動感: 好像那只在微風中隨波蕩漾的小船一會兒靠近了竹林,一會兒又行進在荷花之間,總之它“觸處生春”,觸處生景,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在這里,竹林不僅深遽茂密,在夏日給人以清涼之感,而且它更生動地“留客”,無形中告訴人們這小船在竹林旁逗留了很長時間;而荷花、荷葉仿佛也像水洗的一樣,清新宜人,使人一望便忘記了夏日的炎熱,不由自主地要靠近它們“納涼”。這樣,作者雖然只是寫的“竹”和“荷”,但人的感情便也很自然地滲透在這景物之中了。
詩的第三聯著重寫舟中之人,其特色是十分鮮明的:其一,由于作者在寫景中滲入了人的感情,把恬靜優美的氣氛烘托得十分突出,所以這里的“公子”、“佳人”既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又無形中融入了前面的優美的圖畫中,成了自然美的一部分,換言之,作者此刻仍然是在用畫面來展示自己的感情,只不過這些身著艷麗服裝、調制冷飲的少男少女們是這圖畫中的一個特寫鏡頭而已。這樣,作者所描寫的“陪諸貴公子”“攜妓納涼”就似乎超出了這件事本身的意義,而著重在表現他喜愛大自然的感情,這明顯地比一般的攜妓之作在趣味情調上高出許多;其二,作者雖然只用了十個字來表現“公子”和“佳人”,但非常善于抓住典型細節,“調冰水”,不僅是“納涼”消暑時所特有的,而且貴公子那種閑恬的神態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同樣,“雪藕絲”——即藕色絲衣不僅是暑天時穿的,而且作者讓它們穿在以歌舞賣笑為生的“佳人”身上,似乎能讓人聯想到她們潔白的膚色、優美的身姿。這樣,落日、輕風、畫舫、微波,茂密的竹林、鮮艷的荷花、公子從容不迫的神態、佳人優美動人的身姿……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幅色彩鮮明的圖畫。對于這首詩來說,景色的美似乎表現到了極點,而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也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突然,正當人們陶醉在眼前這一片美景中時,詩的節奏有了出人意料的變化:烏云遮住了落日的余暉,暴風雨就要到了。這里,作者似乎還來不及描寫出“公子”和“佳人”對這突如其來的風雨有什么反應,只是隱隱地點出 “應是雨催詩”,即作者仍然是處之泰然的——不僅僅是處之泰然,也還要去發現雨中的美,雨中的詩。這既清楚地扣住了“遇雨”的詩題,又為第二首詩埋下了伏筆,更重要的是: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被進一步表現出來了,他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也隱隱約約地交待出來了。
其二
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
纜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
【原詩今譯】
飄星的雨點沾濕席上,頃刻間驟雨淋頭,
卷雨的狂風撲打船只,仿佛要掀翻錦舟。
船上善歌的越女呵,紅裙兒淋得濕漉漉,
能歌的燕姬眉黛含愁,急風里難試鶯喉。
冒雨搖櫓靠堤岸,柳系纜繩,拴牢蕩舟,
船上的布幔失落水面,漫卷著浪花浮漚。
歸路上人們心緒低落,怨暴雨添了冷寞,
驟雨驅散了炎熱,悶人的五月涼似初秋。
【鑒賞提示】
第二首詩著重表現出游“遇雨”后作者的心情。既然前文已經說過“片云”來得十分突然,那么這里的“雨”也就盡可以下得更為迅猛,作者在行文中正是強調了這一點:剛一開始,只是飄星的雨點“沾”在了席上,緊接著,一陣狂風卷來,浪花便急急地“打”在了船頭。“沾”和“打”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暴風驟雨來的情勢卻被表現得咄咄逼人,一步緊似一步。更有甚者,頃刻之間,“越女”的“紅裙”已經被雨水打“濕”——說明她們似乎還沒明白過來發生了什么事,或者根本來不及往船艙中躲雨,可是突來的風雨已經把她們淋得透濕了。這仍然進一步強調了雨來得急。接下來,“燕姬翠黛愁” 一個“愁”字,不僅把剛才歡樂恬靜的氣氛一掃而光,而且還說明了那些“公子”“佳人”對這場雨的態度,是這場雨使他們無法再尋歡作樂,把歡顏換成了愁容。于是,大家只好趕快把船劃到岸邊拴在柳樹上,一任風吹幔卷,浪花飄浮。
在前面的六句詩中,作者突出強調了風雨來得迅急,與前文的恬靜畫面產生了極強烈的對比。假如說,作者的第一首詩是一段旋律優美、節奏緩慢的樂曲的話,那么,第二首詩則是“大珠小珠落玉盤”,急不可擋,美不勝收,一步緊似一步地把這首樂曲的情緒迅速推向了高潮。在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中,“越女”因“紅裙濕”已感到狼狽不堪,“燕姬”也因沒辦法歌舞取笑而蹙緊了眉頭,唯有作者與大家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他不僅在“片云頭上黑”時就已懷著興奮的心情預感到“雨”來“催”他的詩情了,而且在一陣急風暴雨過后仍然感到興致勃勃。“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所謂“蕭颯”,并不是蕭條冷落的意思。結合上下文來看,它表現的是作者瀟灑風流的精神面貌,否則就不會有陂塘的五月在這場暴雨過后竟像秋天一樣涼爽的句子了。句中的“翻”字幾乎有扭轉乾坤之力,它既把上面的急風暴雨也“翻”作了詩,認為那只不過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而已,用不著感到狼狽,又出色地表達了作者的心情: 在第一首詩中的 “落日”“輕風”“竹深”“荷凈”時他感到無比美好,即便是風雨驟來,他也絲毫沒有掃興。他不僅在“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中體會到了生活的樂趣,更在暴雨過后體會到了陂塘空氣的清新涼爽——沒有雨時他覺得好,來了雨后仍覺得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安然恬淡的心情對待千變萬化的世界,這該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上一篇:黃庭堅《七言詩·鄂州南樓書事》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白《五言詩·靜夜思》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