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七言詩·書湖陰先生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原詩今譯】
草屋的檐下常常打掃,凈得未長蒼苔,
我親手栽植的花木在田埂上成行成排。
一條護田的溪流環繞著綠油油的稻田,
兩座大山如推開的大門送來青翠山色。
【鑒賞提示】
虛處藏神,主要是指作者“顧此而言彼”,即借描寫其他事物來含蓄地表達與之有關的另一種思想感情。這種手法運用得好,不僅可以使詩的形象顯得更為鮮明飽滿,而且也更容易做到“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在這方面,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這首小詩是頗值得我們玩味的。
詩題中的湖陰先生即楊德逢,是作者晚年退隱金陵紫金山下時的一位鄰居。按理說,詩題既為“書湖陰先生壁”,那詩中也就難免要對“湖陰先生”稱頌一番,以表達作者對他的一片情誼。然而,作者的前兩句卻是這樣寫的:“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表面上看來,這似乎與“湖陰先生”并沒有什么直接關系,但是,盡管只是“茅檐”,其主人卻是那么喜歡它,把它掃得沒有一絲灰塵;盡管只是尋常的“花木”,他的主人卻親手栽了一畦又一畦,而且栽得是那么整齊。這樣,作者雖然在詩中并沒有提“湖陰先生”一個字,卻通過對他環境的 “虛寫” 十分簡練地勾畫出了這個人的“神”——他喜歡的不是高樓廣廈、鐘鳴鼎食的富貴生活,而對自己的茅屋、花木傾注了那么深沉的愛,他厭棄那種爾虞我詐的污濁人生,而對恬靜淡泊的生活表現出了那么強烈的向往與追求! 與此同時,由于作者著意描寫的是“湖陰先生”的“茅檐長掃”和“花木成畦”,所以他的愛憎之情也就自在其中了。
詩的后兩句仍然是虛處藏神,以景寫人。“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乍一讀來,似乎只是在寫“湖陰先生”居所的周圍環境,其實,無論山光水色有多么迷人,都是“湖陰先生”善擇居處的結果,而他的這種選擇不僅和他的“茅檐”“花木”那么和諧地統一起來了,同時這種選擇本身也說明了“湖陰先生”意趣不俗。另外,從修辭的角度來看,“一水護田”,隱用了《漢書·西域傳序》中“自敦煌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的文意;而“兩山排闥”,則隱用了《漢書·樊噲傳》中“高帝嘗病,惡見人,臥禁中,詔戶者無得入群臣,噲乃排闥直入”的典故。作者巧妙地把它們用在這里,不僅使兩句的對仗顯得那么和諧自然,而且使“山”和“水”仿佛一下子有了生命,它們主動地把 “湖陰先生” 所喜愛的綠油油的禾苗“護”了起來,主動地把“湖陰先生”所喜愛的青山送進了門,使他隨時可見,隨處可見,甚至不見也不行。這樣,人有情,物有意;人和物融為一體,情和景融為一體,從而更為充分地表達了“湖陰先生”情之所往,意之所歸,而“景”中藏著的“神”也就不言自明了。當然,無論這位“湖陰先生”的生活情趣有多么高雅,無論他多么善擇居處,作者既然與之為鄰,而且又從他的生活中體會出了那么多的雅趣,那 “湖陰先生”背后“藏”著的作者無疑也向讀者表白了心跡:他也是山林中的一位隱者啊!
上一篇:劉禹錫《七言詩·烏衣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五言詩·五言詩卷上》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