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洛陽處天下之中1,挾崤、澠之阻2,當秦隴之襟喉3,而趙、魏之走集4,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常無事則已5,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候也6。”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7,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8,號千有余邸9。及其亂離10,繼以五季之酷11,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12,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13,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者,無余處矣。予敵嘗曰:“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14;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廢興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15?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16,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17,而忘天下之治忽18,欲退享此樂,得乎19?唐之末路是矣20!
【注釋】 1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從東周起,先后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武周、五代、唐等九個朝代都在這里建都。故有“九朝名都”之稱。 2挾:挾持;倚仗。崤(yao搖):指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澠(mian免):澠池,古城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西。境內有澠隘(ai厄),古代“九塞”之一。阻:險阻,險要。 3秦:指秦地,現在陜西一帶。隴:現在陜西省西部和甘肅省一帶。襟喉:衣襟和咽喉,比喻險要的地方。 4趙、魏,戰國時趙國、魏國,今河北、山西、河南接鄰地區。走集:邊境上的堡壘。因它地處險要,是往來必經之地,所以叫“走集”。這里猶言邊防要地。 5常:正常。“常”和“變”相對而言。 6候:征候,標志。 7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627—649)。開元:唐玄宗李隆基年號(713—741)。 8開、列:建造,設置。第:宅第,府第。東都:唐以洛陽為東都(陪都),長安為國都。 9邸(di抵):官員的住宅。10亂離:遭亂而流離失所。 11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等五代。酷:酷烈的戰禍。 12蹂:踐踏。 13榭(xie謝):建在高土臺上的敞屋。 14候:作動詞用,預兆,象征。 15予豈徒然哉:“我難道是白費筆墨嗎?”或“我哪里是白費精神呢!” 16進于朝:進身于朝廷,在朝廷作官。 17放:放縱。自為:隨心所欲,任意而為。18治忽:治亂。忽,絕滅。 19得乎:還能夠嗎? 20末路:路途的終點,比喻沒落衰亡的境地。
【今譯】 洛陽位于全中國的中心,擁有崤山、澠塞那樣的天然險阻,正當秦、隴兩地的要道,又是趙、魏之間的交通要沖,因而成為四方勢力一定要爭奪的地方。天下太平無事便罷,一旦發生戰亂,洛陽就一定首先受到兵災。我因此曾經說過:“洛陽的盛衰,是全中國治亂的標志。”
當初唐朝貞觀、開元年間,朝廷的高官顯宦和皇親國戚在東都洛陽營造館第的,號稱有一千多家。等到唐末因戰亂而逃亡,接著又遭五代的慘重兵禍,那些池塘、竹林、花樹,經過戰車的踐踏,成為一片廢墟;那些高大的亭臺樓閣;被烈火焚燒,也化為一堆堆灰燼;這一切都與唐朝同歸于盡,沒剩下一點遺跡了。我因此曾經說過:“園圃的興廢是洛陽盛衰的標志。”既然說全中國的治亂從洛陽的盛衰中就能看出;洛陽的盛衰又能從園圃的興廢中得知,那么,《洛陽名園記》的寫作,我難道是白費筆墨嗎?
唉!達官貴人們剛到朝廷任職,就放縱自己的私欲,任意而為,忘記國家治亂的大事,那么,他們想在告老退休以后安享園林樂趣,還能辦得到嗎?唐朝滅亡時官吏們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了!
【集評】 宋邵博《聞見后錄》:洛陽名公卿園林為天下第一,靖康后祝融回祿,盡取以去矣。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陽名園記》讀之,至流涕。文叔出東坡之門,其文亦可觀,如論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洛陽之盛衰候于園輔之廢興,其知言哉!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八《洛陽名園記》一卷:禮部員外郎濟南李格非文叔撰,記開國以來公卿家園圃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亂之候,在洛陽之盛衰,洛陽盛衰之候,在名園之興廢,使人感慨。
宋·謝枋得《文章軌范》卷六:名園特游觀之末,今張大其事,恢廣其意,謂園圃之興廢,乃洛陽盛衰之候,洛陽之盛衰乃天下治安之候,是至小之物,關系至大。有學有識,方能為此文。
元·脫脫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格非傳》:嘗著《洛陽名園記》,謂“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其后洛陽陷于金,人以為知言。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八:么麼小題,發出如許大論。大儒眼中,固無細事;大儒胸中,固無小計;大儒手中,固無瑣筆;定當如此。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卷七十四:洛陽于唐為東都,于宋為西京。冠蓋之所會,流風之所漸,諸公滾滾,反是不思,大率然矣。前塵后影,有心人語,先見如耆。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名園特游觀之末耳。今張大其事,恢廣其意,其興廢可以占盛衰,可以占治亂。至小之物,關系至大。有學有識,方有此文。
【總案】 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李格非寫《洛陽名園記》,記述了北宋時富弼、呂蒙正等十九座名園的盛景。這篇“書后”是文后的短跋,說明他寫《洛陽名園記》的政治寓意。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寫洛陽位置適中,地形險要,天下如有變故,兵家必爭之。因為是“四方必爭之地”,所以洛陽的盛衰是天下治亂的標志。這一論點,為下文具體闡述洛陽的盛衰作了鋪墊。第二段,是本文的中心段落。洛陽的鼎盛時期,公卿貴戚的館第“號干有余邸”;而一遇兵亂,則園圃化為丘墟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及其亂離”數句,筆調沉郁,抒發他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寓情于議論之中,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在回顧歷史的基礎上,作者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園圃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接著,將上二段一總,點透題旨,表明了他寫《洛陽名園記》的創作用心。末段,作者面對北宋末年外患頻仍,內政腐敗的現實,抒發了他對國勢危殆的憂慮之情。“忘天下之治忽”,與首段“天下治亂”成呼應之勢,關合全文,再以“得乎”提出警告,然后以“唐之末路是矣”作結,以唐喻宋,感嘆歔欷,既有歷史感,又有現實感。本文以小見大,借古諷今,議論透辟,論據堅實,逐層推理,環環相扣,結構非常嚴謹,文辭也極精煉。
上一篇:宗澤《乞毋割地與金人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陸游《書巢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