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兵革之用,德化之衰也。自古圣人亦甚盛德,即不過化存神,亦能久道成孚,使彼此相安于無事。豈有四夷不可講信修睦作鄰國耶?何至高城深池以為衛,堅甲利兵以崇誅?侈萬乘之師,靡數百萬之財以困民,涂百萬生靈之肝腦以角力,圣人之智術而止于是耶?將至愚極拙者謀之,其計豈出此下哉!若曰無可奈何不得不爾,無為貴圣人矣。將干羽苗格①、因壘崇降,盡虛語矣乎②?夫無德化可恃,無恩信可結,而曰去兵,則外夷交侵,內寇嘯聚,何以應敵?不知所以使之不侵不聚者,亦有道否也?古稱“四夷來王”③,八蠻通道④,越裳重譯⑤,日月霜露之所照墜者莫不尊親,斷非虛語。茍于此而歲歲求之,日日講之,必有良法,何至困天下之半而為此無可奈何之策哉!
【譯文】用戰爭的方法解決問題,說明道德教化已經衰微了。自古以來的圣人,都是有盛德的,即使不是所經之處人人都被感化,也會因長久地推行德治,人們都心悅誠服,使彼此都能相安無事。哪有不能和四周的鄰國講信修睦做個友好鄰邦的呢?何至于用高城深池來保衛,以堅甲利兵來廝殺呢?用萬輛兵車的軍隊,耗費數百萬的財富,使人民窮困不堪,使百萬生靈肝腦涂地,圣人的智術就只是這樣嗎?即使和至愚極拙的人謀劃,他出的計策難道會比這個更壞嗎?如果說是因為無可奈何,不得不這樣做,那圣人還有什么可貴呢?舜禹時代,在廟堂上手執干盾、羽扇而舞蹈,三苗就來歸服;周文王時,用修德的方法,只建筑了軍壘,崇侯虎就降服了。這些難道都是虛妄的話嗎?如果不依靠道德教化,不靠恩信和人交接,而空談去兵,那么外夷交侵、內寇嘯聚,用什么人去應敵呢?不知有沒有什么辦法使外夷不侵內寇不聚呢?古代記載,四夷都來歸順,八蠻也來交往,越裳國也派來了翻譯,日月所照之處、霜露所降之地,莫不互相尊重親近,這決不是虛妄的話,這都是修德所至。如果根據這個道理,歲歲探討,日日講求,必定會找到好的辦法,何至于使天下一半的人力和財富困擾于戰爭之中,而行此無可奈何的策略呢?
注釋
【注釋】①干羽苗格:《尚書·大禹謨》:“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苗格。”干羽,干盾、羽扇,都是舞具。苗格,格,至。指三苗來歸附。 ②因壘崇降:《左傳》僖公十九年:“宋人圍曹,討不服也。子魚言于宋公曰:‘文王聞崇德亂而伐之,軍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降。’”杜預注:“崇,崇侯虎(紂之臣)。……壘,軍壘。” ③四夷來王:《尚書·大禹謨》:“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四夷,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孔穎達注:“言天子常我(當作戒)慎,無怠惰荒廢,則四夷歸往之。” ④八蠻:指居西南部的少數民族。《周禮·夏官·職方氏》:“四夷、八蠻、七閩、九貉。” ⑤越裳重譯:越裳,古南海國名。重譯,翻譯。《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交阯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
上一篇:三千三百,圣人非靡文是尚而勞苦是甘也。人心無所存屬則惡念潛伏,人身有所便安則惡行滋長。禮之繁文使人心有所用而不得他適也,使人觀文得情而習于善也,使人勞其筋骨手足而不偷慢以養其淫也,使彼此相親相敬而不傷好以起爭也,是范身聯世制欲已亂之大防也。故曠達者樂于簡便,一決而潰之則大亂起。后世之所謂禮者則異是矣,先王情文廢無一在,而乃習容止,多揖拜,姱顏色,柔聲氣,工頌諛,艷交游。密附耳躡足之語,極籩豆筐篚之
下一篇:太和之氣雖貫徹于四時,然炎徼以南常熱,朔方以北常寒,姑無論。只以中土言之,純然暄燠而無一毫寒涼之氣者,惟是五月半后、八月半前九十日耳。中間亦有夜用夾綿時。至七月而暑已處,八月而白露零,九月寒露霜降,亥子丑寅其寒無俟言矣。二三月后猶未脫綿,谷雨以后始得斷霜。四月已夏,猶謂清和,大都嚴肅之氣歲常十八。而草木二月萌芽,十月猶有生意,乃生育長養不專在于暄燠,而嚴肅之中,正所以操縱沖和之機者也。圣人之為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