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毒惟有恩毒苦,萬味無如淡味長。
【名句】百毒惟有恩毒苦,萬味無如淡味長。
【譯文】百毒只有恩毒苦,萬味無如淡味長。
猜你喜歡
-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
- 《重禁貪吏,而輕奢靡之法,此所謂禁其末而馳其本.》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釋,句意,翻譯
- 《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 歇后語《腿肚子上扎刀,離心遠(yuǎn)呢》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 歇后語《賣豆腐點(diǎn)了河灘地,湯里來,水里去》是什么意思,比喻什么
- 《菜根譚》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 處世名言·菜根譚—明洪應(yīng)明《心閑日長·意廣天寬》原文|譯文|賞析
- 《儉于臺榭則民力有馀,儉于寶貨則民財有馀,儉于戰(zhàn)伐則民時有馀.》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釋,句意,翻譯
- 雖會節(jié)儉,又須著有愛民之心。|什么意思|大意|注釋|出處|譯文
- 馬之不敢肆足者,銜轡束之也;民之不敢肆意者,法制束之也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什么意思|出處|翻譯|用法例釋
-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歸人.詔書許逐陽和至,驛路開花處處新》什么意思,原詩出處,注解
- 《風(fēng)息天鏡平,濤起雪山傾.》原詩出處,譯文,注釋
- 《驕諂是一個人,遇勝我者則諂,遇不如我者則驕.》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釋,句意,翻譯
- 《君不得師,則不知所以為君;臣不得師,則不知所為臣.》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 《無本不立,無文不行.》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釋,句意,翻譯
- 《其旨遠(yuǎn),其辭文.》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釋,句意,翻譯
- 《市也者,百貨之官》原文與賞析
- 《長風(fēng)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guān)》詩詞名句鑒賞
- 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 士君子抱經(jīng)世之具,必先知五用,五用之道未得而漫嘗試之,此小丈夫技癢童心之所為也,事必不濟(jì)。是故貴擇人。不擇可與共事之人,則不既厥心,不堪其任,或以虛文相欺,或以意見相傾,譬以玉杯付小兒而奔走于崎嶇之峰也。是故貴達(dá)時。時者,成事之期也。機(jī)有可乘,會有可際,不先不后,則其道易行。不達(dá)于時,譬投種于堅凍之候也。是故貴審勢。勢者,成事之藉也。登高而招,順風(fēng)而呼,不勞不費(fèi)而其功易就。不審于勢,譬行舟于平陸之
- 師無往而不在也,鄉(xiāng)國天下古人師善人也,三人行則師惡人矣。予師不止此也,鶴之父子,蟻之君臣,鴛鴦之夫婦,果然之朋友,烏之孝,騶虞之仁,雉之耿介,鳩之守拙,則觀禽獸而得吾師矣。松柏之孤直,蘭芷之清芳,蘋藻之潔,桐之高秀,蓮之淄泥不染,菊之晚節(jié)愈芳,梅之貞白,竹之內(nèi)虛外直、圓通有節(jié),則觀草木而得吾師矣。山之鎮(zhèn)重,川之委曲而直,石之堅貞,淵之涵蓄,土之渾厚,火之光明,金之剛健,則觀五行而得吾師矣。鑒之明,
- 圣人以見義不為屬無勇,世儒以知而不行屬無知;圣人體道有三達(dá)德,曰智、仁、勇;世儒曰知行只是一個,不知誰說得是?愚謂自道統(tǒng)初開,工夫就是兩項,曰“惟精”,察之也;曰“惟一”,守之也。千圣授受,惟此一道,蓋不精則為孟浪之守,不一則為想象之知。曰“思”曰“學(xué)”,曰“致知”曰“力行”,曰“至明”曰“至健”,曰“問察”曰“用中”,曰“擇乎中庸,服膺勿失”,曰“非知之艱,惟行之艱”,曰“非茍知之,亦允蹈之”,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堯舜以至于途之人,必有所以汲汲皇皇者,而后其德進(jìn)、其業(yè)成。故曰雞鳴而起,舜、跖之徒皆有所孳孳也。無所用心,孔子憂之曰:“不有博弈者乎?”懼無所孳孳者,不舜則跖也。今之君子縱無所用心而不至于為跖,然飽食終日,惰慢彌年,既不作山林散客,又不問廟堂急務(wù),如醉如癡,以了日月,《易》所謂“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果是之謂乎?如是而自附于清品高賢,吾不信也。孟子論歷圣道統(tǒng)心傳,不出“憂勤
- 人生在天地間,無日不動念,就有個動念底道理;無日不說話,就有個說話底道理;無日不處事,就有個處事底道理;無日不接人,就有個接人底道理;無日不理物,就有個理物底道理。以至怨怒笑歌、傷悲感嘆、顧盼指示、咳唾涕洟、隱微委屈、造次顛沛、疾病危亡,莫不各有道理,只是時時體認(rèn),件件講求。細(xì)行小物尚求合則,彝倫大節(jié)豈可逾閑?故始自垂髫,終于屬纊,持一個自強(qiáng)不息之心,通乎晝夜,要之于純一不已之地,忘乎死生。此還本
- 或問:孔子素位而行,非政不謀,而儒者著書立言便談帝王之略,何也?曰:古者十五而入大學(xué),修齊治平,此時便要理會,故陋巷而問為邦,布衣而許南面。由、求之志富強(qiáng),孔子之志三代,孟子樂“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何曾便到手?但所志不得不然。所謂“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要知“以”個什么。“茍有用我者,執(zhí)此以往”,要知“此”是什么。“大人之事備矣”,要知“備”個什么。若是平日如醉夢,一不講求,到手如癡呆,胡亂
- 余參政東藩日,與年友張督糧臨碧在座,余以朱判封,筆濃字大,臨碧曰:“可惜!可惜!”余擎筆舉手曰:“年兄此一念,天下受其福矣。”判筆一字,所費(fèi)絲毫朱耳,積日積歲,省費(fèi)不知幾萬倍。充用朱之心,萬事皆然。天下各衙門積日積歲,省費(fèi)又不知幾萬倍。且心不侈然自放,足以養(yǎng)德;財不侈然浪費(fèi),足以養(yǎng)福。不但天物不宜暴殄,民膏不宜慢棄而已。夫事有重于費(fèi)者,過費(fèi)不為奢;省有不廢事者,過省不為吝。余在撫院日,不檢于紙而戒
- “恭敬謙謹(jǐn)”,此四字有心之善也;“狎侮傲凌”,此四字有心之惡也。人所易知也。至于“怠忽惰慢”,此四字乃無心之失耳,而丹書之戒,怠勝敬者兇,論治忽者,至分存亡。《大學(xué)》以傲惰同論,曾子以暴慢連語者,何哉?蓋天下之禍患皆起于四字,一身之罪過皆生于四字。怠則一切茍且,忽則一切昏忘,惰則一切疏懶,慢則一切延遲。以之應(yīng)事則萬事皆廢,以之接人則眾心皆離。古人臨民如馭朽索,使人如承大祭,況接平交以上者乎?古人處
- 或問:“格物之物是何物?曰:至善是已。如何格?曰:知止是已。《中庸》不言格物,何也?曰:舜之執(zhí)兩端于問察,回之擇一善而服膺,皆格物也。擇善與格物同否?曰:博學(xué)審問、慎思明辨皆格物也,致知誠正、修齊治平皆擇善也,除了善更無物,除了擇善更無格物之功。至善即中乎?曰:不中不得謂之至善,不明乎善不得謂之格物,故不明善不能誠身,不格物不能誠意。明了善,欲不誠身不得;格了物,欲不誠意不得。不格物亦能致知否?曰
- 秦火之后,三代制作湮滅幾盡。漢時購書之賞重,故漢儒附會之書多。其幸存者,則焚書以前之宿儒尚存而不死,如伏生口授之類;好古之君子壁藏而石函,如《周禮》出于屋壁之類。后儒不考古今之文,概云先王制作而不敢易,即使盡屬先王制作,然而議禮制度考文,沿世道民俗而調(diào)劑之,易姓受命之天子皆可變通,故曰刑法世輕重,三王不沿禮襲樂。若一切泥古而求通,則茹毛飲血、土鼓汙尊皆可行之今日矣。堯舜而當(dāng)此時,其制度文為必因時順
上一篇:道莫要于損己,學(xué)莫急于矯偏。
下一篇:作本色人,說根心話,干近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