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原文與翻譯、賞析
李白
簫聲咽①,秦娥夢斷秦樓月②。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③。樂游原上清秋節④,咸陽古道音塵絕⑤。音塵絕,西風殘照⑥,漢家陵闕⑦。
【注釋】 ①咽 (ye 葉):嗚咽,此處形容悲涼的蕭聲。②秦娥: 古代秦晉之間稱美女為娥,秦娥,即秦女,此處指京城長安的一個女子。夢斷:夢醒。③灞陵: 漢文帝陵墓,在長安 (今西安市) 東。④樂游原: 在長安東南,這里有秦宜春苑和漢樂游苑的故址,是長安游覽勝地。清秋節:指九月九日重陽節。⑤咸陽: 在長安西北,秦代都城所在地。音塵: 指車馬行進時的聲音和揚起的塵土。這里指消息。⑥西風:指秋風。殘照:落日的余光。⑦闕(que確):指古代帝王陵墓前的一種建筑物,形狀類似皇宮前邊的門樓。
【詞大意】 蕭聲悲涼,秦娥從夢中驚醒過來,這時只見一片凄涼的明月照在樓頭。一年一度的柳色青青,不禁勾起了往日與丈夫灞陵橋畔分別的回憶。清秋時節,登上令人向往的名勝——樂游原;遠望咸陽古道,得不到丈夫一點音信。離開樂游原,又來到了漢代皇帝的陵墓;這時西風陣陣,斜陽傍山,一切都是那樣慘淡無光。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當時京城長安的一個女子,懷念久別的丈夫的痛苦心情。
詞的上片,寫思婦在春夜聞蕭時懷念丈夫的情景。詞一開頭,著一 “咽”字,便為全詞涂上一層悲涼、凄冷的色彩。蕭聲嗚咽,月明如水,正襯托出秦娥心境的凄苦和孤寂。在那 “夢斷秦樓”、輾轉反側的深夜里,聽到那聲聲如泣如訴的簫聲,看到樓頭清涼的月光,內心深處翻起了層層波濤:“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八個字,不僅點明了當年分別時的季節和地點,也暗示了思婦多少年來一直在等待、盼望丈夫歸來時的那種希望和失望交織在一起的復雜痛苦心情。“傷別”二字是全詞的核心。
詞的下片,寫思婦在秋天游覽長安名勝時想念起丈夫而更添悲楚愁緒的心境。眼前的美景勝地,在思婦的心目中都顯得十分肅條冷落,無意游覽賞玩。重陽節是一個容易引起思親的日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婦在樂游原上,見眾多士女登高賞玩,盡情歡樂,怎不惹起懷念親人之情。“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詞中重復出現“音塵絕”三字,用語沉重,感情絕望,逼出末尾“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兩句,作者通過這荒涼景物的描寫,進一步抒發了思婦內心的深悲巨創。
這首詞圍繞著女子懷念久別的丈夫這一中心線索而展開。在作者的筆下,不論是春天的蕭聲、月光、柳色,還是秋天的西風、夕陽、陵闕等等景物,全都是為了刻畫思婦的內心世界而安排的。特別是結尾兩句“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在情緒和聲調上,顯得十分悲壯,其境界與意義都超出了離情別緒的描繪,而成為抒發懷古傷時之作。它使人聯想到,漢唐盛世已成往事,只剩下殘照中的陵闕供后人憑吊。因此有人便認為這首詞的主題是傷今懷古。這是此詞在情調上存在的兩重性。它常引起后人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明王蒙畫 《憶秦娥》詞意圖跋: “余觀《邵氏聞見錄》,宋南渡后,汴京故老呼妓于廢圃中飲,歌太白 《秦樓月》一闕,坐中皆悲戚莫能仰視。良由此詞乃北方懷古,故遺老易垂泣也。” ( 《鐵網珊瑚》 卷三)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 中也說: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關盡千古登臨之口。”這都足見這首詞的藝術概括力、藝術感染力之大。
李白的《菩薩蠻》、《憶秦娥》二詞,不少人懷疑它是后人偽托,但由于它本身較高的藝術價值,古今也有不少詞選,把它們放在李白名下,作為文人詞作之魁首,“為百代詞曲之祖”。
上一篇:《廬山瀑布謠并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憂患》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