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國維·《人間詞話》七則》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清·王國維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11)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1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13)”,《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14)。”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15)。”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16)。”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矣。
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17)能入而不出,白石(18)以降,于此二事皆未夢見。
【注釋】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源自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源自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源自陶潛《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源自元好問《穎亭留別》:“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畫。”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源自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源自杜甫《后出塞五首》之一:“朝進東門營,暮上河陽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平沙列萬幕,部伍各見招。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寶簾閑掛小銀鉤:源自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李后主: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后主。開寶八年(975),國破降宋,俘至汴京,后為宋太宗毒死。李煜政治上庸碌無能,但藝術才華非凡。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
周介存:周濟(1781—1839),字保緒,一字介存,清代詞人、詞論家。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后主則粗服亂頭矣。”
溫:溫庭筠(約812—866),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仕途不得意。文思敏捷,精通音律。詩辭藻華麗,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亦作詞,他是第一個專力于“倚聲填詞”的詩人,其詞多寫花間月下、閨情綺怨,形成了以綺艷香軟為特征的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后詞的大發展起了很強的推動作用。唯題材偏窄,被人譏為“男子而作閨音”。
(11)韋:韋莊(約836—910),字端己,唐末五代詩人,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少孤貧力學,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韋莊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溫濃麗,韋清新,并稱“溫韋”。
(12)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源自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13)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源自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14)“昨夜西風凋碧樹”三句:源自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15)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源自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16)“眾里尋他千百度”四句:源自辛棄疾《青玉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7)美成:宋代詞人周邦彥,字美成。
(18)白石:宋代詞人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
【譯文】文學創作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不同的境界。“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這就是“有我之境”的例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這就是“無我之境”的例子。“有我之境”,是用我的內在意識去觀察景物,所以寫出來的景物都帶有作者的思想情感。“無我之境”是用物化了的我去看待景物,所以詩詞中分不清哪個是主觀的我,哪個是客觀的物。古人作詞,寫“有我之境”的比較多,然而未嘗不能寫“無我之境”,這全在于杰出的詞人敢于獨樹一幟。
“境”不是單單指景物。喜、怒、哀、樂,這些人的情感,也是人心中的一種境界。所以能夠寫出形象生動的景物,寫出真摯熱烈的感情,就可以稱作有“境界”,否則就稱作沒有“境界”。
“境界”有大有小,但是卻不以大小來區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為什么就不如“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的“境界”呢! “寶簾閑掛小銀鉤”為什么就不如“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境界”呢!
詞到李后主,眼界才闊大,感慨也更深沉,從而把伶人樂工之詞變為士大夫之詞。周濟把李后主的詞放在溫庭筠和韋莊的詞之后,可以說是顛倒黑白。“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溫庭筠的《金荃詞》、韋莊的《浣花詞》能有這樣的氣象嗎?
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必定要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種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種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種境界。像這樣的語言都是非大詞人不能說出來的。然而我竟然用這樣的意思解釋這幾首詞,恐怕晏殊、歐陽修諸位詞人也不會贊許吧。
名家高手的作品,抒發感情一定能滲透人的心脾,寫景也一定能使人豁然開朗、耳目一新。他們的語言能做到脫口而出,沒有矯揉造作、濃妝艷抹的姿態。這是因為他們觀察細致真切,理解透徹深刻。詩和詞的創作都是這樣。拿這個標準來衡量古今的作者,就可以沒有大的偏差和失誤。
詩人對宇宙和人生,應該能入于其內,又應該能出乎其外。入于其內,所以能真實地描寫它。出乎其外,所以能客觀地觀察它。入于其內,所以描寫它時就能有活潑生動之氣。出乎其外,經過客觀的觀察,描寫它就能有高尚的情趣。周美成能入于其內而不能出乎其外,姜白石以后的詞人,對于這兩種情景連做夢也都沒有夢見過!
上一篇:《論語·七則》全文|原文注解與大意翻譯
下一篇:《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原文注解與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