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賈誼論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 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yuǎn),則必有所待; 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fù)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yuǎn)過? 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 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qiáng)扶持①,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②。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③,猶曰: “王其庶幾召我。” 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 “夫子何為不豫④?” 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 而吾何為不豫?” 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⑤,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⑥! 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縈紆郁悶,趯然有遠(yuǎn)舉之志⑦。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⑧,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fù)用也? 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 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⑨,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 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fù)振。而為賈生者,亦謹(jǐn)其所發(fā)哉⑩!
【注釋】 ①勉強(qiáng):勉力去做。②“將之荊”三句: 語出《禮記·檀公上》,原文是“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荊,楚國。子夏、冉有,都是孔子的學(xué)生。③三宿而后出晝: 事見《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在齊為客卿,政治主張不被齊王采納,便辭官而去,但在晝邑留了三天,想等齊王重新召他回去。晝,齊地名,在今山東淄博西北。④豫: 高興,快樂。⑤絳侯: 西漢初年大臣周勃。秦末從劉邦起義,封絳侯,后平諸呂作亂,迎立文帝。文帝劉恒回京城路過渭橋時,周勃向他跪獻(xiàn)天子璽。灌嬰: 西漢初年大臣。與劉邦轉(zhuǎn)戰(zhàn)各地,封穎陰侯。后與周勃共謀,與齊哀王聯(lián)合,平定諸呂作亂。故此言“灌嬰連兵”。⑥指賈誼在《治安策》序中說: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此批評賈誼操之過急。⑦趯(ti) 然: 高超出俗的樣子。遠(yuǎn)舉: 原指高飛,此為隱退。⑧夭絕:早死。賈誼死時才三十三歲。夭,短命。⑨苻堅: 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王猛: 年輕時隱居華山,后被苻堅征召重用。⑩所發(fā): 所作所為,引申為處世。
【譯文】 不是才能難得,而是自己運(yùn)用才能太難。可惜啊! 賈誼,君王的輔佐,卻不能運(yùn)用好自己的才能啊。
君子想成就深遠(yuǎn),就必須有所等待,想成就大,就一定要有所忍耐。古代的賢人,都具有可致成功立業(yè)的才能,但最終不能運(yùn)用他的萬分之一,這未必都是當(dāng)時君王的錯,或者是他們自找的吧。
我看賈誼的議論,如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即使是三代盛世又怎么超過?得到像漢文帝這樣的賢君,尚且不被重用而死去,難道天下沒有堯舜,就始終不能有所作為了嗎? 圣人孔子,試求任用游遍天下,只要不是過于無道的國家,都想勉力扶持,希望某天得以實行自己的主張。他將去楚國,先叫學(xué)生冉有去,又派子夏去。君子想得到君主的信任,是如此的殷切啊。孟子離開齊國,連住了三晚然后才走出晝邑,還說: “齊王可能要召回我的。” 君子不忍心放棄他向往的君主,是如此的深厚啊。公孫丑問道: “夫子為何不愉快?”孟子說: “如今的天下,除了我還有誰呢? 而我為什么不愉快?” 君子愛惜自己,是如此之極啊。如此做了都還得不到重用,然后才知道天下真的不能有所作為,這才可以不留遺憾了。像賈誼,不是漢文帝不能重用他,而是他不會利用漢文帝啊!
絳侯周勃親自握著天子印璽交給漢文帝,灌嬰聯(lián)合幾十萬軍隊來決定劉、呂兩家的勝負(fù),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將。這種君臣相知相助的情分,豈只是父子骨肉手足的感情? 賈誼,洛陽的一青年,想在一朝之間,除舊布新,也太難了吧。作為賈誼來說,應(yīng)對上爭取君主,對下團(tuán)結(jié)大臣,像絳侯、灌嬰等人;從容地浸潤,從而深深地結(jié)交他們,使天子不懷疑,大臣不猜忌,然后使全天下都只照我的主張辦,不出十年,理想就可以實現(xiàn)。怎么會在站立談話的瞬間就為人家痛哭流涕呢? 看他經(jīng)過湘江作賦文憑吊屈原時,縈回郁悶,然有退隱之意。其后又因自我感傷哭泣,以至于早死,這也是不善于與窮相處啊。建議一次不被采用,又怎知始終不被采用呢? 不懂得默默等待變化,而自我摧殘到這種地步! 唉! 賈誼志向大而氣量小,才能有余而見識不足啊。
古代的人,有超世的才氣,定有被世俗遺棄的憂患。因此不是聰明智慧而不疑的君主,則不能充分發(fā)揮他的作用。從古至今天都說苻堅在茅屋籬舍之間得到王猛,一時間把舊臣全部排斥,而只與他謀劃。他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卻奪占天下的一半,就是因為這樣做了啊! 我深深痛惜賈誼的志向,所以詳細(xì)地評論他,也提醒君主們?nèi)绻玫较褓Z誼這樣的臣子,應(yīng)知道他有狷潔耿介的節(jié)操,一旦不被重用,就憂傷沮喪,不能再振作了。然而作為賈誼,也要慎重地處世啊!
【鑒賞】 賈誼才能卓越,漢文帝時曾任大中大夫,但最終懷才不遇,未得大志,英年早逝。對此結(jié)果,歷代學(xué)者文人多寄予同情,認(rèn)為是漢文帝不能用人,或責(zé)怪群臣忌賢進(jìn)讒。蘇軾力排眾議,認(rèn)為主要是由于賈誼 “不能自用其才”,“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不善處窮”,不知 “待” 與 “忍”,才造成他的悲劇結(jié)局。文中提出的關(guān)于政治家要實現(xiàn)遠(yuǎn)大理想,必須 “有所待”和 “有所忍” 的觀點,頗有見地,發(fā)人深省。但作者只認(rèn)定賈誼性格弱點等主觀原因,又有失片面。文章立論新穎高遠(yuǎn),論述旁征博引,正反對比,設(shè)身處地,析理詳明,又筆帶感情,文氣貫通,是歷代傳誦的名篇。
上一篇:《古文觀止·捕蛇者說·賀進(jìn)士王參元失火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秦瀛·贈邵秀才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