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徐兢2
二則·之一
(宣和五年)六月四日乙酉,午后過菩薩苫3,麗人謂其上曾有顯異4,因以名之。申后風靜5,隨潮而退。是日酉后6,舟至竹島拋泊。其山數重,林木翠茂。其上亦有居民,民亦有長。山前有白石焦數百塊,大小不等,宛如堆玉。使者回程至此7 ,適值中秋月出,夜靜水平,明霞映帶,斜光千丈,山島林壑,舟楫器物,盡作金色。人人起舞弄影,酌酒吹笛,心目欣快,不知前有海洋之隔也8。
1作者任國信使提轄官時隨宋朝使者出使高麗(今朝鮮)。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自汴京起程,次年返回。返回后,據出使時的見聞,以日記形式寫成《宣和奉使高麗圖經》。2徐兢(1092-1155):字明叔,在當時以文詞書畫著名。3菩薩苫(shan)高麗地名。4麗人:高麗人。顯異:神靈怪異顯現。5申:指申時,即下午三四點鐘。6酉:指酉時,即下午五六點鐘。7使者回程至此:這本日記因是作者回國后逐日整理撰寫而成,故常于記前往時途經某地情況后,即補出次年返程時再經此地的情況。此句之后的一段文字,即次年返程又過竹島適逢中秋之所見所感。8海洋之隔:指與祖國故鄉有海洋阻隔。
【析點】 “每逢佳節倍思親”,而“中秋”又歷來被視為骨肉團圓的節日。可出使高麗而回歸的人們,在圓月當空的中秋夜竟一時“不知”與故國故鄉“前有海洋之隔”,是怎樣的情景令他暫時留連而忘返呢?
原來徐兢陶醉在高麗的竹島——“中秋月出,夜靜水平,明霞映帶,斜光千丈,山島林壑,舟楫器物,盡作金色”,這是何等迷人的中秋夜! 它,清幽而不落寞,富麗而不妖冶。久居大陸的人們,一旦身處這神話般的金色海島,此境此情,怕是只有“人境乎,仙境乎”的迷幻,而略無“故鄉兮異鄉兮”的悵憾了。于是,“起舞弄影,酌酒吹笛”,自然“心目欣快”,而“不知前有海洋之隔”。
短文是詩,詩中有畫;短文是畫,畫中有詩。暢神達意,引人遐思。
謝景林
二則 ·之二
五日丙戌,晴明,過苦苫苫1,距竹島不遠,其山相類,亦有居民。麗俗謂刺猬毛為“苦苫苫”2,此山林木茂盛而不大,正如猬毛,故以名之。是日拋泊此苫3,麗人挐舟載水來獻4,以米謝之。東風大作,不能前進,遂宿焉。
1 苦苫苫(shàn shàn):高麗地名。2 麗俗:高麗風俗。3 拋泊:停船。4 挐(ná)舟:搖船。
【析點】 這則日記妙在“奇”。作者借介紹“苦苫苫”這一奇特的地名,寫了此處林木“茂盛而不大,正如猬毛”其形之奇。同時,還有“麗人挐舟以水來獻”的禮儀之奇,“晴明”之日突然“東風大作不能前進”的氣象之奇。新奇的經歷給人以特有的奇趣。全文僅七十九字,將“苦苫苫”風物人情全盤托出,當說其文字亦奇
上一篇:《定州稻田》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家無長物》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