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古街
位于市區西北部,又名小碼頭街,座落在云臺山北麓的五十三坡上。街長約1000米,為宋元時古街,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這里原為古渡口,因渡口位于城西7里,故六朝時又稱西津渡,又因位于蒜山(即今云臺山)之麓,故又名蒜山渡。唐代鎮江別稱金陵,故又名金陵渡。是江南北上西去的重要渡口,與揚州的揚子津渡、瓜洲渡隔江相望。唐宋以來,許多著名的詩人均在此留下優美的詩章。十三世紀,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是從瓜洲橫渡揚子江后經西津渡來鎮江的。后因江流沖刷,江岸南漲北坍,干道北移,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屹立在揚子江中的金山和南岸陸地相連后,到金山游覽的人們不必再乘船了,小碼頭街就成了人們騎著毛驢上金山的重要通道。昭關石塔位于西津渡街中央,是江南現存唯一的喇嘛塔式過街石塔,因塔基上有“昭關”二字而得名。塔高6米多。整個石塔置于一巨形石臺上,下有4根石柱支撐,南北砌塞,東西可通車輛及行人。石塔分為塔座、塔身、塔頭、十三天和塔頂。石塔東側有券門1道、題有“同登覺路”,西側坡道上券門3道,門上均有石額,題刻分別為“共渡慈航”、“飛閣流丹”和“層巒聳翠”。古街風貌獨特,內涵豐富,保存完好。其他景點還有西津渡遺址、英國領事館舊址(今為鎮江市博物館)、超岸寺、觀音洞、救生會、待渡亭以及古茶樓、酒肆等。
〔古詩文賞析〕 題金陵渡 唐·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詩的首句點明地點。唐時稱江蘇鎮江為金陵,此“金陵渡”便是指鎮江渡口,并非指南京。“小山樓”是金陵渡口的小樓,詩人當時寄宿于此。作者既然提筆為言,自然是情動于中。那么詩人當時的心情如何呢?作者不作任何掩飾,緩緩道出:“一宿行人自可愁”。“可愁”,可以解作“當愁”,但其意要比“當愁”為輕。這是一種淡淡的,然而又是排遣不開的憂愁。
下面,作者筆鋒一轉,由抒情變而寫景。“潮落夜江斜月里”,茫茫大江之上,寒潮初落,朦朦朧朧的天邊,月已西斜。這里,寫江潮和寒月用了兩個動詞“落”、“斜”,寫出了拂曉前靜寂的江上景色。但“落”字與“斜”字,都表示物體下墜的方向,這使我們隱隱地覺到一種壓抑之感,讓我們想起作者并沒有拋開他的憂愁。月已西斜,又說明天已將曉,與上句“一宿”遙相呼應,使我們知道詩人是一夜未眠。
在這樣一種沉重的氛圍中,作者筆鋒再轉,“兩三星火是瓜洲”。夜幕之中,對岸的幾點燈火透過斜月朦朧的江面,雖然只是“兩三星火”,但火光給人的感覺是熱烈的、跳動的、向上的。它與向下的斜月、落潮、寂靜的江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一明、一暗,一動、一靜,一升、一降。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不禁脫口而出,哪,瓜洲!這一句,沖淡了斜月落潮帶給我們的壓抑感,同時又扣住了“金陵渡”這一題目。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由于夜不能寐,站在渡口的小山樓上抬頭眺望,越過那沉重的江面,看到對面瓜洲跳動的火光。這使他激動不已,憂愁為之一掃。如果說,有的詩全篇依賴于一句而振起,那么,這首詩的最后一句便起到了這種作用。全詩因此而成為上乘之作。
(張惠杰)
上一篇:描寫《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鄂州市》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