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家譜的基礎知識·家譜的概念及起源
家譜,又稱譜牒、宗譜、族譜、家乘、房譜、支譜、家牒、家傳、譜系、氏譜等,是記載著同宗同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典籍。
關于家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的作用僅為血統的證明,內容也比較單一,僅為世系的說明。
周代史官撰有《世本·帝系篇》,說明已有修譜制度。《世本》匯集了中國自黃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世族譜系,是一部對前代和當代各血緣集團系譜進行綜合、總結的全國性的總譜。
漢代以前,中國家譜體例相當簡單,一般都只是按照世系的先后,簡略地敘述家族的人名,交待人物之間的世次關系。
漢代中國家譜才進入發展時期,家譜的體例開始有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記事范圍擴大了,不僅記人名,而且記姓的起源,不僅記字號,而且有官位者還記其官位;在表現形式上,以姓為單位,先敘姓的起源,再敘世系和官位,分代分格按順序記載。
魏晉以后,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強,家譜的內容比以往有所增加。
唐代家譜的體例以圖表式為主,輔以文字敘述。圖表用來表示世次關系,一般是分代分格填寫;文字則用來敘述得姓源流、遷徙情況等。
宋代是我國家譜體例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家譜體例經過宋人的改造和確定成為后世的定型,一直指導著后人的修譜。歐陽修和蘇洵創立的體例即“歐蘇體例”是這一時期最優秀的代表,被后世奉為私譜體例的楷模。歐、蘇體例,重在圖表之創新,每圖只記五世,五世以后,格盡另起。在形式上,歐體是橫行的,每圖五欄;蘇體是上下直行的,每圖也只列五世。自上而下五代世系條理清晰,依次為高祖之父、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右而左為同輩兄弟由大到小排列。五世排滿一圖后,則另起一圖,但第五世必須同見于第一圖的末一欄與第二圖的第一欄,兩圖共列九世。第三圖則由第九世到第十三世,余此類推。歐、蘇體例成為后世修譜的楷模,但相較而言,人們運用歐體者較多。
元代已出現了由親及疏、由遠及近、一體共載的現象,突破了五世為圖的限制,出現了以大宗譜法做的大譜圖。
明代家譜不僅書五世之近親,而且書五世以外之遠親,由親及疏,由近及遠,使為百世之綱紀。明代家譜記事范圍之擴大,記述內容之豐富,也是對歐、蘇體例的進一步改造和發展。
清代是中國家譜體例發展最為完備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家譜的記事范圍幾乎涉及家族、宗族事務的各個方面。中國現存歷代家譜中,清代纂修的家譜最多,這些家譜的內容,包括譜序、恩榮錄、世系圖、世系譜、凡例、家法族規、字輩、譜論、科舉、祠堂、祠產、墓圖、墓志、五服圖、家禮、仕宦、傳記、行狀、志錄、壽文、賀文、祭文、名績錄、契約、藝文、遺像、贊詞、年表、余慶錄、領譜等。
民國年間,家譜修撰風氣仍然盛行不衰,甚至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修譜活動依然存在。
上一篇:《龍井題名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譜牒·家譜的基礎知識·家譜的內容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