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王十朋·傷時感懷(二首選一)》鑒賞
王十朋
帝鄉五載亂離中,億萬蒼生陷犬戎。
二圣遠征沙漠北,六龍遙渡浙江東。
斬奸盍請朱云劍,射虜宜彎李廣弓。
借問秦廷誰慟哭,草茅無路獻孤忠。
本詩作于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作者時年十七。正值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之際,青年王十朋受到極大震撼,義憤填膺,于是年重九登高之后,寫下了這題為《傷時感懷》七律二首。本書選讀其二(“帝鄉五載亂離中”)。
* * * *
這首七律用典較多,擬作分聯詳講。
首聯:痛憶靖康國難
帝鄉五載亂離中,億萬蒼生陷犬戎。
這是說,五年前北宋王朝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為金人攻陷后,北方億萬民眾便落入鐵蹄之下,過著水深火熱的亂離生涯。帝鄉五載,是指京都陷落后的時日。其實,自公元1125年金人入寇中原始,至作者賦詩時1128年秋,頭尾約四年許,此用其成數。犬戎,古代漢人對北方少數族的稱呼,略帶貶意。此指金國入侵者。
頷聯:二帝北擄,康王即位
二圣遠征沙漠北,六龍遙渡浙江東。
二圣遠征,即指北宋徽宗(趙佶)、欽宗(趙桓)二帝為金人俘擄北去之事的婉轉說法。六龍遙渡,是說康王(趙構)于南京(即今河南商丘)即位,后高宗率宗室渡江而南,于浙江臨安(今浙江杭州)建都,史稱“南宋”。詩人對此給予一種尊崇說法。“六龍”,古代天子車駕用六馬,如龍之疾行,亦作“六駕”,因用為天子車駕的代稱。
頸聯:斬內奸,除外虜
斬奸盍請朱云劍,射虜宜彎李廣弓。
此聯用了漢代兩個典實,即:漢成帝時朱云折檻和漢武帝飛將軍李廣的故事。其意是說,如今宋廷內憂外患頻仍,其勢甚危,亟需有漢時的耿直忠臣朱云那樣,敢于請借上方劍,立斬朝中佞臣張禹,以固國基;至于對付外敵,則更要借助猿臂善射的驍將李廣的硬弓了,否則,國運亟亟可危。
尾聯:望朝廷納賢自強
借問秦廷誰慟哭,草茅無路獻孤忠。
此聯緊續上聯指出危殆國運之后,望能迅速整頓朝綱,力圖抗侮,否則就更無人像楚大夫申包胥那樣,向秦廷哭求出兵救楚了;草莽人士也枉存孤膽忠腸,而報國無門。
這里,補述一下申包胥哭秦廷的典故。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原姓公孫,因封于申,故號之),為救吳軍攻楚之國難,入秦乞師救楚,依庭墻日夜痛哭,且勺水不入口者七日。秦哀公深感其誠,乃出師定其國難。楚昭王返國賞功,包胥逃匿不受(見《淮南子·修務訓》)。
詩人由于出自精忠報國之心和民族大義,此時對于宋廷,也抱有“恨鐵不成鋼”之情,剴切陣辭,悲憤情愫溢于言表。
* * * *
本篇寫成于“重九”——正當人們在過重陽登高節之際,曾受到當時王十朋業師潘翼的贊許,并在賈太儒、劉仲謙和覺阇棃等著名詩人和友朋間傳誦,群起而和去。足見,此詩在當時鄉里的轟動。
為什么一篇青年詩作竟受到如此錯愛呢?
我想,其主要原因是時代使然。王十朋當時生存環境,正是一個動蕩時代,是一個王朝內部矛盾和國際民族斗爭空前激烈的多難之秋,特別是外敵入侵,國家頻于潰亡之際,王詩的出現,正是道出了大家心中積蓄已久的悲憤,早已欲言而未言,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心聲。當然,還有詩歌本體的引人魅力,使得人們不能不群起而和之。
王十朋后來的、特別是入仕之后的那種精忠報國,屹然立朝,清廉治政和體恤民情等等純良品質,在其青年時代早顯端倪。此詩造語雖然比較委婉含蓄,但從字里行間透露的信息,清楚地告知人們:對朝廷的“主和抑戰”治國方略和失計,既悲又憤,頗有追咎之意,切望危崖立馬,改變國策,固內攘外,以求國泰民安。
上一篇:《明代詩歌·于謙·交城道中》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陳與義·傷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