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惑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歷嘉州判官,國子監直講,直集賢院。曾躬耕于徂徠山下,學者稱為徂徠先生。他論文強調“文道合一”,對于以楊億為代表的形式主義文學流派“西昆體”,曾著《怪說》予以猛烈攻擊,推崇繼承韓愈、柳宗元一派古文風氣的柳開。能詩文,道學氣較重。有《徂徠集》。
辨惑
吾謂天地間必然無者有三:無神仙,無黃金術,無佛。然此三者,舉世人皆惑之,以為必有,故甘心樂死而求之。然吾以為必無者,吾有以知之。大凡窮天下而奉之者,一人也。莫崇于一人,莫貴于一人,無求不得其欲,無取不得其志;天地兩間,茍所有者,惟不索焉,索之,則無不獲也。
秦始皇之求為仙,漢武帝之求為黃金,梁武帝之求為佛,勤已至矣;而秦始皇遠游死,梁武帝饑餓死,漢武帝鑄黃金不成。推是而言,吾知必無神仙也,必無佛也,必無黃金術也。
說明
宋代初年,文壇仍在晚唐五代奢靡文風影響之下。直到石介出現,才開始有所扭轉。石介很有些社會責任感,他主張為文應以天下是非為己任。這篇文章,就是針對當時封建統治者宣揚迷信偽科學的現象而寫的。文章認為,所謂神仙之術、煉金之術和崇佛佞佛都是虛無妄誕的。作者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以秦始皇、漢武帝和梁武帝為例,指出他們沉湎于虛妄的迷信活動是以“窮天下而奉之”為代價的。此文批評尖銳,文筆簡練,論據確切,說服力強。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累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卒謚文忠。早年支持范仲淹的改革,正直敢言。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主張明道致用,力戒浮華靡麗。其文明暢簡潔,章法曲折多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所著《六一詩話》開創“詩論”新體裁,另著有《歐陽文忠公集》,撰寫《新五代史》,并與宋祁合修《新唐書》。
伶官傳序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哀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說明
這篇文章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歐陽修修史,貫串文以載道思想。又在紀傳的前后,多作敘論,發抒感慨。他的文章,很受后人贊賞。這篇《伶官傳序》就是著名的史論。文章開頭就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中心論點,鮮明而驚警。接著敘述唐莊宗帝業興亡成敗前后的事實,精簡而突出重點。最后就事實加以議論,緊扣唐莊宗“意氣之盛”與“何其衰也”的前后對比,再引古人“滿招損,謙得益”之論,呼應了文章開篇提出的論點。至此,歐陽修意猶不足,他再推進一層,指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這就把作者的警世借鑒的意義引向深入。本文立意高遠,文辭斐然,敘論交融,精警銳利,筆力雄健,行文跌宕。后人評之曰有抑揚頓挫的音節之美,堪稱史論之作的典范。
集評
儲欣曰:寫莊宗之盛,以形其哀,允堪垂戒。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十一
沈德潛曰: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清·沈德潛《唐宋八家文讀本》卷十四
吳楚材曰:起手一提,已括全篇之意。次一段敘事,中、后只是兩揚兩抑。低昂反復,感慨淋漓,直可與史遷相為頡頏。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十
劉熙載曰:歐陽公《五代史》諸論,深得畏天憫人之旨,蓋其事不足言,而又不忍不言;言之怫于己,不言無以懲于世。情見乎辭,亦可悲矣。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
上一篇:超然臺記散文《超然臺記》原文賞析
下一篇:散文《進學解》原文賞析